010-65768101
财税眼 新闻 法规 筹划
专家之窗 预约 问答 咨询
新华学苑 课程 职场 考试
财税商务 财税超市 威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客户端内容 » 税收体检 » 税收健康评估案例 » 正文
客户端内容

纳税评估指标一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2-21  浏览次数:489
核心提示:指标集一览表一纳税评估注:红色为系统未使用的指标1、增值税 指标性质(分析方法)
指标集一览表一纳税评估
 
注:红色为系统未使用的指标
1、增值税
指标性质(分析方法)
指标名称
纳税人类型范围
时间描述
计算公式
原始数据来源
分析方法
分析标准
分析结果
时点
时期
取数时间
时间逻辑
比率分析类指标
税收负担率
一般纳税人
 
按月
所属时期
 
税收负担率=应纳税额/销售收入  
1.数据来源:附表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表》:得到应纳税额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表》:得到销售收入
2.数据来源:财务报表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表》:得到应纳税额
《财务报表损益表》:得到销售收入
分析期数在系统计算的比率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高于峰值上限,可能存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问题,建议做进一步分析;
低于峰值下限,可能存在少计销项税额或多计进项税额的问题;
销售毛利(益)率
一般纳税人
       
销售毛利(益)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
1. 数据来源:附表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表》
2. 数据来源: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损益表》
分析期数在系统计算的比率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高于峰值上限,可能存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问题,建议做进一步分析;
低于峰值下限,可能存在多计成本及相应进项税额的问题;
小规模纳税人
       
销售毛利(益)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
1.       数据来源:附表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表》
2 数据来源: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损益表》
分析期数是否低于峰值下限
低于峰值下限提示为非正常
可能存在少计收入或多计成本的问题
变动率分析类指标
税收负担变动率
一般纳税人
       
税收负担变动率=(分析期税收负担率-基期销售税收负担率)/基期销售税收负担率
1. 数据来源:附表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表》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表》
2. 数据来源:财务报表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表》
《财务报表损益表》
分析期数在系统计算的变动率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高于峰值上限,可能存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问题,建议做进一步分析;
低于峰值下限,可能存在少计销项税额或多计进项税额的问题;
销售毛利(益)变动率
一般纳税人
       
销售毛利(益)变动率=分析期销售毛利(益)率-基期销售毛利(益)率/基期销售毛利(益)率
1. 数据来源:附表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表》
2.       数据来源: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损益表》
分析期数在系统计算的变动率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高于峰值上限,可能存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问题,建议做进一步分析;
低于峰值下限,可能存在多计成本及相应进项税额的问题;
小规模纳税人
       
销售毛利(益)变动率=分析期销售毛利(益)率-基期销售毛利(益)率/基期销售毛利(益)率
1 数据来源:附表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表》
2         数据来源: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损益表》
分析期数是否低于峰值下限
低于峰值下限为非正常
可能存在少计收入或多计成本的问题
销售额变动率
一般纳税人
       
销售额变动率=分析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
1. 数据来源:附表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表》
2.       数据来源: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损益表》
分析期数在系统计算的变动率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高于峰值上限,可能存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问题,建议做进一步分析;
低于峰值下限,可能存在少计销售收入及相应销项税额的问题;
小规模纳税人
       
销售额变动率=分析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
1. 数据来源:附表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表》
3.       数据来源: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损益表》
分析期数是否低于峰值下限
低于峰值下限为非正常
可能存在少计销售收入的问题
配比比较分析指标
销项税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
一般纳税人
       
销项税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销项税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
其中:
销项税额变动率=分析期销项税额-基期销项税额/基期销项税额
应纳税额变动率=分析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表》
1) 判断是否:
a、b均为正且分析期数高于峰值上限或
a、b均为负且分析期数低于峰值上限
2)判断是否:
a为正、b为负
a为销项税额变动率,b为应纳税额变动率
满足条件为非正常
1)高于峰值上限,可能存在虚开专用发票或多抵进项税额的问题,建议做进一步分析;
低于峰值下限,可能存在虚开专用发票或多抵进项税额的问题,建议做进一步分析;
2)可能存在虚开专用发票或多抵进项税额的问题,建议做进一步分析
进项税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
一般纳税人
       
进项税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进项税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
其中:
进项税额变动率=(分析期进项税额-基期进项税额)/基期进项税额
应纳税额变动率=(分析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表》
判断是否:
a、b均为正或
a、b均为负
a为进项税额变动率,b为应纳税额变动率
满足条件为非正常
a、b均为正,可能存在虚开专用发票或少计收入的问题,建议做进一步分析;
a、b均为负,可能存在虚开专用发票或少计收入的问题,建议做进一步分析
税负变动率∶销售毛利(益)变动率
一般纳税人
       
税负变动率∶销售毛利(益)率=税负变动率/销售毛利(益)变动率
其中:
税负变动率=分析期税负率-基期税负率/基期税负率
销售毛利(益)变动率=分析期销售毛利(益)率-基期税负率/基期销售毛利(益)率
1. 数据来源:附表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表》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表》
2.       数据来源:财务报表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表》
《财务报表损益表》
1) 判断是否:
a、b均为正且分析期数高于峰值上限或
a、b均为负且分析期数低于峰值上限或
a为正、b为负且分析期数在系统峰值范围内
2)a为负、b为正
a为税负变动率,b为销售毛利(益)变动率
满足条件为非正常
1)高于峰值上限,可能存在少计收入或多抵进项税额的问题;
低于峰值下限,可能存在少计收入或多抵进项税额的问题;
在系统峰值范围内,可能存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问题,建议做进一步分析
2)可能存在少计收入或多抵进项税额的问题
销售额变动率∶销售成本变动率
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
       
销售额变动率∶销售成本变动率=销售额变动率/销售成本变动率
其中:
销售额变动率=分析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
销售成本变动率=分析期销售成本-基期销售成本/基期销售成本
1. 数据来源:附表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表》
2.       数据来源: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损益表》
1)判断是否:
a、b均为正且分析期数高于峰值上限或
a、b均为负且分析期数低于峰值上限
2)判断是否:a为负、b为正
a为销售额变动率,b为销售成本变动率
满足条件为非正常
1)高于峰值上限,可能存在少计收入的问题;
低于峰值下限,可能存在少计收入的问题;
2)可能存在少计收入的问题
应付账款变动率∶进项税额变动率
一般纳税人
       
应付账款变动率∶进项税额变动率=应付账款变动率/进项税额变动率
其中:
应付账款变动率=分析期应付账款-基期应付账款/基期应付账款
进项税额变动率=分析期进项税额-基期进项税额/基期进项税额
1. 数据来源:附表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表》
2.       数据来源: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
判断是否
a>0、b>0或
a<0、b<0、a>b或
a<0、b>0
a为应付账款变动率,b为进项税额变动率
满足条件为非正常
a>0、b>0,可能存在未付款抵扣或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问题,建议做进一步分析;
a<0、b<0、a>b,可能存在未付款抵扣或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问题,建议做进一步分析;
a<0、b>0,可能存在未付款抵扣或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问题,建议做进一步分析;
应收账款变动率∶销项税额变动率
一般纳税人
       
应收账款变动率∶销项税额变动率=应收账款变动率/销项税额变动率
其中:
应收账款变动率=分析期应收账款-基期应收账款/基期应收账款
销项税额变动率=分析期销项税额-基期销项税额/基期销项税额
1. 数据来源:附表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表》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表》
2.       数据来源:财务报表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表》
《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
判断是否
a>0、b>0、a>b或
a<0、b<0、a>b或
a>0、b<0
a为应收账款变动率,b为销项税额变动率
满足条件为非正常
a>0、b>0、a>b,可能存在当期销项税额未申报或将收入挂账的问题;
a<0、b<0、a>b,可能存在当期销项税额未申报或将收入挂账的问题;
a>0、b<0,可能存在当期销项税额未申报或将收入挂账的问题;
存货变动率∶销售成本变动率
一般纳税人
       
存货变动率=(本期期末存货-上期期末存货)/上期期末存货
销售成本变动率=(本期销售成本总额-上期销售成本总额)/上期销售成本总额
资产负债表
存货变动率的相反数[即“存货变动率×(-1)]与销售成本变动率的配比值大于峰值,可能存在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
满足条件为非正常
可能存在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
 
存货变动率∶销售收入变动率
一般纳税人
       
存货变动率=(本期期末存货-上期期末存货)/上期期末存货
销售收入变动率=(本期销售收入总额-上期销售收入总额)/上期销售收入总额
资产负债表
存货变动率的相反数[即“存货变动率×(-1)]与销售收入变动率的配比值大于峰值,可能存在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
满足条件为非正常
可能存在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
 
存货周转率∶资金周转率
一般纳税人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平均存货余额=(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资金周转率=销售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
流动资金平均余额=(期初流动资金+期末流动资金)/2
销售额、销售成本取自损益表,期初及期末存货、期初及其末流动资金取自于资产负债表。
存货周转率:资金周转率大于峰值,可能存在加大进项税抵扣的问题;小于峰值,可能存在少计销售的问题。
满足条件为非正常
可能存在少计销售的问题。
绝对值比较分析指标
长期投资增加额分析
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
       
长期投资增加额=长期投资增加额期末数-长期投资增加额期初数
《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
判断指标值是否大于0
满足条件为非正常
可能存在将半成品、产成品或外购货物进行实物投资而未计应税销售收入或未作进项税额转出的问题
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增加额分析
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
       
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增加额=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增加额期末数-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增加额期初数
《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
判断指标值是否大于0
满足条件为非正常
可能存在发生半成品、产成品或外购货物损失而未按规定作进项税额转出的问题
在建工程增加额
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
       
在建工程增加额=在建工程期末数-在建工程期初数
《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
判断指标值是否大于0
满足条件为非正常
可能存在将半成品、产成品或外购货物用于在建工程而未计应税销售收入或未作进项税额转出的问题
增值税纳税申报进项税金与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认证税金对比
一般纳税人
           
判断指标值是否大于0
满足条件为非正常
可能存在当期申报进项专用发票未办理认证等问题
增值税纳税申报销项税金与增值税专用发票抄税税金对比
一般纳税人
           
判断指标值是否大于0
满足条件为非正常
可能存在当期开具销项专用发票未计销售等问题
控制分析
进项税额控制数
一般纳税人(流通企业)
       
流通企业本期进项税额控制数=[(期末存货-期初存货)+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应付帐款-期初应付帐款]×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税率+本期运费支出额×7%
数据来源:期初、期末存货、应付帐款取自资产负债表;销售成本取自损益表,运费取自申报表
判断纳税人申报的进项税额是否大于进项税额控制数
满足条件为非正常
可能存在违规多抵扣进项问题
应税销售额控制分析
小规模纳税人
       
请见文档最后的说明
数据来源:企业生产经营参数信息表
判断企业生产经营参数信息表中的申报销售额,是否小于企业生产经营参数信息表中的申报确认额
满足条件为非正常
可能存在帐外经营、瞒报销售收入的问题
2、内资所得税
指标性质(分析方法)
指标名称
时间描述
计算公式
原始数据来源
分析方法
分析标准
分析结果
时点
时期
取数时间
时间逻辑
变动率分析指标
收入负担变动率
       
收入负担变动率=分析期收入负担变动率-基期收入负担变动率/基期收入负担变动率
收入负担变动率=应纳所得税额/销售(营业)收入净额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①分析期应纳税所得额数据来源于申报表74行;②分析期销售(营业)收入净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4行;
分析期数在系统计算的变动率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
 
年度
企业年度申报后
 
分析期销售(营业)收入-基期销售(营业)收入额/基期销售(营业)收入额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①分析期销售(营业)收入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4行;②基期销售(营业)收入数据来源于基期申报表4行;
分析期数在系统计算的变动率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小于峰值下限时,可能存在人为少计收入的情况
产品销售(营业)成本变动率
       
分析期产品销售(营业)成本-基期产品销售(营业)成本/基期产品销售(营业)成本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①分析期销售(营业)成本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15行;②基期销售(营业)成本数据来源于基期申报表15行;
分析期数在系统计算的变动率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大于峰值上限时,可能存在人为多计成本的情况
期间费用变动率
       
分析期期间费用合计-基期期间费用合计/基期期间费用合计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①分析期期间费用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16行;②基期期间费用数据来源于基期申报表16行;
分析期数在系统计算的变动率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大于峰值上限时,可能存在人为多计费用的情况
销售(营业)利润变动率
       
分析期销售(营业)利润-基期销售(营业)利润/基期销售(营业)利润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①分析期销售(营业)利润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4行-15行);②基期销售(营业)利润数据来源于基期申报表(4行-15行);
分析期数在系统计算的变动率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小于峰值下限时,可能存在人为少计销售利润的情况
利润总额变动率
       
分析期利润总额-基期利润总额/基期利润总额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①分析期利润总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42行;②基期利润总额数据来源于基期申报表42行;
分析期数在系统计算的变动率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小于峰值下限时,可能存在人为少计利润的情况
比率分析指标
税收负担率(名称应修改为收入负担变动率)
       
分析期应纳所得税额/分析期销售(营业)收入净额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①分析期应纳税所得额数据来源于申报表74行;②分析期销售(营业)收入净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4行;
分析期数在系统计算的变动率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小于标准值下限时,可能存在人为少计收入或多计成本费用的情况。
收入利润率
       
分析期利润额/分析期销售(营业)收入额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①分析期利润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42行;②分析期销售(营业)收入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4行;
分析期数是否在系统计算的行业标准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小于标准值下限时,可能存在人为少计利润的情况
收入费用率
       
分析期期间费用额/分析期销售(营业)收入额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①分析期期间费用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16行;②分析期销售(营业)收入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4行;
分析期数是否在系统计算的行业标准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大于标准值上限时,可能存在人为多计费用的情况
收入成本率
       
分析期产品销售(营业)成本额/分析期销售(营业)收入额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①分析期产品销售(营业)成本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15行;②分析期销售(营业)收入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4行;
分析期数是否在系统计算的行业标准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大于标准值上限时,可能存在人为多计成本的情况
投资利润率
       
分析期企业申报利润额/实收资本额
《损益表》及《资产负债表》:①分析期企业申报利润总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损益表》利润总额栏;②分析期实收资本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资产负债表》实收资本栏。
分析期数是否在系统计算的行业标准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小于标准值下限时,可能存在人为少计利润的情况
投资收益率
       
分析期投资所得/分析期投资成本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二:①分析期投资所得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附表二投资所得合计数;②分析期投资成本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附表二投资成本合计数。
分析期数是否在系统计算的行业平均利润率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小于标准值下限时,可能存在人为少计投资收益的情况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
       
综合折旧率=分析期折旧额÷(分析期固定资产期初原值+分析期增加固定资产原值-分析期减少固定资产原值)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及附表:①分析期折旧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19行;②分析期固定资产期初原值来源于附表五(2行3列);分析期增加固定资产原值来源于附表五(2行5列);分析期减少固定资产原值数据来源于附表五(2行7列)。
分析期数是否在系统计算的行业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大于标准值上限时,可能存在分析期内多计提折旧的情况
配比分析指标
销售(营业)成本变动率与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同步分析
       
销售(营业)成本变动率/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
销售(营业)成本变动率数据来源于分析指标2计算结果;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数据来源于分析指标1计算结果。
将二者的比值与配比峰值比较 
比值不在峰值区间的为非正常
比值高于峰值上限的,可能存在多计成本或少计收入的问题
期间费用变动率与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同步分析
       
期间费用变动率/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
期间费用变动率数据来源于分析指标3计算结果;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数据来源于分析指标1计算结果。
期间费用变动率与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的比值与配比峰值比较 
比值不在峰值区间的为非正常
比值高于峰值上限的,可能存在多计费用或少计收入的问题
利润总额变动率与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同步分析
       
利润总额变动率/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
利润总额变动率数据来源于分析指标5计算结果;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数据来源于分析指标1计算结果。
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与利润率的比值与配比峰值比较 
比值不在峰值区间的为非正常
比值高于峰值上限的,可能存在少计利润或注计收入的问题
销售(营业)成本变动率与销售(营业)利润变动率同步分析 
       
销售(营业)成本变动率/销售(营业)利润变动率 
销售(营业)成本变动率数据来源于分析指标2计算结果;销售(营业)利润变动率数据来源于分析指标4计算结果。
二者的比值与配比峰值比较 
比值不在峰值区间的为非正常
比值高于峰值上限的,可能存在多计成本或少计利润的问题
批件校对分析
指标
技术开发费附加扣除
       
分析期企业申报技术开发费附加扣除额=分析期CTAIS软件中批件数额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①分析期企业申报技术开发费附加扣除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60行;②分析期CTAIS软件中批件数额数据来源于CTAIS批件中的数据。
CTAIS调入技术开发费附加扣除额与CTAIS管理服务环节审批文书对比
二者数额不一致的为非正常
申报表中的数字大于批件中的数据的,存在企业多申报附加扣除额的问题
税前弥补亏损
       
分析期企业申报税前弥补亏损 额=分析期CTAIS软件中批件数额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①分析期企业申报税前弥补亏损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63行;②分析期CTAIS软件中批件数额数据来源于CTAIS批件中的数据。
CTAIS调入审批数与企业申报数比较
二者数额不一致的为非正常
申报表中的数字大于批件中的数据的,存在企业税前多弥补亏损的问题
财产损失
       
分析期企业申报财产损失额=分析期CTAIS软件中批件数额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①分析期企业申报财产损失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30行;②分析期CTAIS软件中批件数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CTAIS软件。
CTAIS调入审批数与企业申报数比较
二者数额不一致的为非正常
申报表中的数字大于批件中的数据的,存在企业税前多列支的问题
坏帐损失(适用于采取直接冲销法的企业)
       
分析期企业申报坏帐损失额(28行)-分析期企业申报坏帐损失纳税调整额(53行)=分析期CTAIS软件中批件数额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①分析期企业申报坏帐损失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28行);②分析期企业申报坏帐损失纳税调整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53行);③分析期CTAIS软件中批件数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CTAIS软件。
采用直接冲销法的企业 可以从CTAIS调入审批数与企业申报数(28行减53行)额比较
二者数额不一致的为非正常
申报数字大于批件中的数据的,存在企业税前多列支的问题
限额提取分析
广告费
       
广告费扣除标准=销售(营业)收入*扣除比例;企业申报广告支出(34行)- 企业申报广告支出纳税调整额(49行)<=广告支出扣除标准
广告费扣除标准:制药、食品、日化、家电、通信软件开发、集成电路、房地产开发、体育文化和家具建材商城等行业为8%;酒类、卷烟不扣除;其他企业为2%;
《企业所得税纳税年度申报表》:①分析期企业申报表中申报广告费扣除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中34行;②分析期企业申报表中申报广告费扣除纳税调整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中49行;③分析期广告费扣除标准为申报表4行*规定扣除比例(制药、食品、日化、家电、通信软件开发、集成电路、房地产开发、体育文化和家具建材商城等行业为8%;酒类、卷烟0%;其他企业为2%)。
将企业申报广告费支出(34行减49行)与计算出的扣除标准进行比较;
申报广告费支出(34行减49行)大于扣除标准的为非正常
申报广告费支出(34行减49行)额大于扣除标准额的,存在多扣除广告费问题 
业务招待费
       
如果销售额小于1500万元,列支标准为:销售额*5‰
如果销售额超过1500万元,列支标准=(销售额-1500)*3‰+1500*5‰;
企业申报业务招待费(26行)- 企业申报业务招待费纳税调整额(48行)<= 业务招待费支出标准。
《企业所得税纳税年度申报表》:①分析期企业申报表中申报业务招待费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中26行;②分析期企业申报表中申报业务招待费纳税调整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中47行;③分析期业务招待费扣除标准为申报表4行*规定扣除比例。
将企业申报业务招待费(26行减48行)与计算出的扣除标准进行比较。
申报业务招待费(26行减48行)大于扣除标准的为非正常。
申报业务招待费(26行减48行)额大于扣除标准额的,存在多扣除业务招待费问题。
坏账准备(适用备抵法提取坏账准备的企业)
       
本期应增提的坏账准备=应收账款期末数*提取比例-(分析期期初坏账准备余额-本期实际发生的坏帐+本期收回已核销的坏帐);
本期按税法规定增提的坏账准备=应收账款期末数*税法规定提取比例-(分析期期初应收帐款余额*税法规定的坏帐准备提取比例-本期实际发生的坏帐+本期收回已核销的坏帐)
除金融保险企业外,提取比例一律为5‰,金融保险企业为1%;
企业申报增提坏账准备金(29行)- 企业申报增提坏账准备纳税调整额(54行)<= 按税法规定增提坏账准备扣除标准。
《企业所得税纳税年度申报表》及附表6:①应收账款期末数据来源于附表6期末应收账款余额栏;②分析期期初坏账准备余额数据来源于附表6期初坏账准备帐户余额栏;③本期实际发生的坏帐数据来源于附表6期末本期实际发生的坏帐损失栏;④本期收回已核销的坏帐数据来源于附表6本期收回已核销的坏帐栏;⑤分析期期初应收帐款余额数据来源于附表6期初应收帐款余额栏;
将企业申报坏账准备(29行减54行)与计算的扣除标准比较
申报坏账准备(29行减54行)大于按税法规定增提坏账准备扣除标准的为非正常。
申报申报坏账准备(29行减54行)大于按税法规定增提坏账准备扣除标准的,存在多提取坏账准备金的问题 
公益性捐赠支出
       
扣除标准=纳税调整前所得(主表42行)*比例;金融企业的比例为1..5%,其他企业为3%;
企业申报公益性捐赠支出(35行)- 企业申报公益性捐赠支出纳税调整额(50行)<=公益性捐赠支出标准
《企业所得税纳税年度申报表》:①分析期企业申报表中申报公益性捐赠支出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中35行;②分析期企业申报表中申报公益性捐赠支出纳税调整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中50行;③分析期公益性捐赠支出标准为申报表42行*规定列支比例(3%或1.5%)。
将企业申报扣除公益性捐赠支出(35行减51行)与计算出的列支标准进行比较;
申报扣除额公益性捐赠支出(35行减51行)大于列支标准的为非正常
申报扣除公益性捐赠支出(35行减51行)额大于列支标准额的,存在多列支公益性捐赠支出问题 
 
3、外资所得税
指标性质(分析方法)
指标名称
时间描述
计算公式
原始数据来源
分析方法
分析标准
分析结果
时点
时期
取数时间
时间逻辑
变动率分析指标
收入负担变动率
 
年度
企业年度申报后
 
收入负担变动率=分析期收入负担变动率-基期收入负担变动率/基期收入负担变动率
收入负担变动率=应纳所得税额/销售(营业)收入净额
《外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表:①分析期应纳税所得额数据来源于申报表19行企业依法申报金额;②分析期销售(营业)收入净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3行企业依法申报金额;
分析期数在系统计算的变动率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
 
年度
企业年度申报后
 
[分析期销售(营业)收入-基期销售(营业)收入额]/基期销售(营业)收入额
《外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表:①分析期销售(营业)收入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A表3行企业依法申报金额栏;②基期销售(营业)收入数据来源于基期申报表A表3行企业依法申报金额栏。
分析期数在系统计算的变动率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小于峰值下限时,可能存在少计收入的情况
产品销售(营业)成本变动率
       
[分析期产品销售(营业)成本-基期产品销售(营业)成本]/基期产品销售(营业)成本
《外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表:①分析期销售(营业)成本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A表4行企业依法申报金额栏;②基期销售(营业)成本数据来源于基期申报表A表4行企业依法申报金额栏;
分析期数在系统计算的变动率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大于峰值上限时,可能存在多计成本的情况
期间费用变动率
       
[分析期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帐务费用合计)-基期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帐务费用合计)]/基期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帐务费用合计)。
《外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表:①分析期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帐务费用合计)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A表(6行+7行+8行)合计企业依法申报金额栏;②基期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帐务费用合计)数据来源于基期申报表A表 (6行+7行+8行)合计企业依法申报金额栏。
分析期数在系统计算的变动率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大于峰值上限时,可能存在多计费用的情况
销售(营业)利润变动率
       
[分析期销售(营业)利润-基期销售(营业)利润]/基期销售(营业)利润
《外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表:①分析期销售(营业)利润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A表(9行) 企业依法申报金额栏;②基期销售(营业)利润数据来源于基期申报表(9行)企业依法申报金额栏;
分析期数在系统计算的变动率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小于峰值下限时,可能存在少计销售利润的情况
利润总额变动率
       
[分析期利润总额-基期利润总额]/基期利润总额
《外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表:①分析期利润总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A表13行企业依法申报金额栏;②基期利润总额数据来源于基期申报表A表13行企业依法申报金额栏;
分析期数在系统计算的变动率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小于峰值下限时,可能存在少计利润的情况
比率分析指标
税收负担率(名称应修改为收入负担变动率)
       
分析期应纳所得税额/分析期销售(营业)收入净额
《外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表:①分析期应纳税所得额数据来源于申报表19行企业依法申报金额;②分析期销售(营业)收入净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3行企业依法申报金额;
分析期数在系统计算的变动率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小于标准值下限时,可能存在人为少计收入或多计成本费用的情况。
收入利润率
       
分析期利润总额/分析期销售(营业)收入额
《外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表:①分析期利润总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A表13行企业依法申报金额栏;②分析期销售(营业)收入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A表3行企业依法申报金额栏。
分析期数是否在系统计算的行业标准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小于标准值下限时,可能存在少计利润的情况
收入费用率
       
分析期期间费用额(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帐务费用合计)/分析期销售(营业)收入额
《外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表:①分析期期间费用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A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帐务费用合计)6行+7行+8行企业依法申报金额栏;②分析期销售(营业)收入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A表3行企业依法申报金额栏;
分析期数是否在系统计算的行业标准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大于标准值上限时,可能存在多计费用的情况
收入成本率
       
分析期产品销售(营业)成本额/分析期销售(营业)收入额
《外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表:①分析期销售(营业)成本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A表4行企业依法申报金额栏;②分析期销售(营业)收入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A表3行企业依法申报金额栏;
分析期数是否在系统计算的行业标准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大于标准值上限时,可能存在多计成本的情况
销售毛益率
       
(分析期产品销售(营业)收入-销售(营业)成本)/分析期销售(营业)收入
《外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表:①分析期销售(营业)收入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A表3行企业依法申报金额栏;②分析期销售(营业)成本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A表4行企业依法申报金额栏;
分析期数是否在系统计算的行业标准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小于标准值下限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或少计收入情况
资本金利润率
       
分析期企业申报利润总额/实收资本额或股本
《外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表:①分析期利润总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A表13行企业依法申报金额栏; ②分析期实收资本数据来源于分析期《资 产负债表》实收资本或股本期末数。
分析期数是否在系统计算的行业标准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小于标准值下限时,可能存在少计利润的情况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
       
综合折旧率=分析期折旧额÷(分析期固定资产期初原值+分析期增加固定资产原值-分析期减少固定资产原值)
《外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A0401:①分析期折旧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附表A0401合计行12列;②分析期固定资产期初原值来源于附表A0401合计行2列);分析期增加固定资产原值来源于附表A0401合计行4列;分析期减少固定资产原值数据来源于附表A0401合计行6列。
分析期数是否在系统计算的行业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大于标准值上限时,可能存在分析期内多计提折旧的情况
配比分析指标
销售(营业)成本变动率与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同步分析
       
销售(营业)成本变动率/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
销售(营业)成本变动率数据来源于分析指标2计算结果;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数据来源于分析指标1计算结果。
将二者的比值与配比峰值比较 
比值不在峰值区间的为非正常
比值高于峰值上限的,可能存在多计成本或少计收入的问题
期间费用变动率与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同步分析
       
期间费用变动率/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
期间费用变动率数据来源于分析指标3计算结果;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数据来源于分析指标1计算结果。
期间费用变动率与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的比值与配比峰值比较 
比值不在峰值区间的为非正常
比值高于峰值上限的,可能存在多计费用或少计收入的问题
利润总额变动率与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同步分析
       
利润总额变动率/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
利润总额变动率数据来源于分析指标5计算结果;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数据来源于分析指标1计算结果。
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与利润率的比值与配比峰值比较 
比值不在峰值区间的为非正常
比值高于峰值上限的,可能存在少计利润的问题
销售(营业)成本变动率与销售(营业)利润变动率同步分析 
       
销售(营业)成本变动率/销售(营业)利润变动率 
销售(营业)成本变动率数据来源于分析指标2计算结果;销售(营业)利润变动率数据来源于分析指标4计算结果。
二者的比值与配比峰值比较 
比值不在峰值区间的为非正常
比值高于峰值上限的,可能存在多计成本或少计利润的问题
批件较对分析
技术开发费附加扣除
       
分析期企业申报技术开发费附加扣除额=分析期CTAIS软件中批件数额
《外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A11:①分析期企业申报技术开发费附加扣除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附表A11表11行4列;②分析期CTAIS软件中批件数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CTAIS软件。
CTAIS调入技术开发费与与CTAIS管理服务环节文书对比企业申报扣除的数额比较
二者数额不一致的为非正常
申报表中的数字大于批件中的数据的,存在企业多申报附加扣除额的问题
采购国产设备抵免所得税
       
分析期企业申报采购国产设备抵免所得税=分析期CTAIS软件中批件数额
《外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①分析期企业申报采购国产设备抵免所得税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附表A表31行企业依法申报金额栏;②分析期CTAIS软件中批件数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CTAIS软件。
CTAIS调入审批数与企业申报数比较
二者数额不一致的为非正常
申报表中的数字大于批件中的数据的,存在企业多抵免所得税的问题
税前弥补亏损
       
分析期企业申报税前弥补亏损 额=分析期CTAIS软件中批件数额
《外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表:①分析期企业申报税前弥补亏损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14行企业依法申报金额;②分析期CTAIS软件中批件数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CTAIS软件。
CTAIS调入审批数与企业申报数比较
二者数额不一致的为非正常
申报表中的数字大于批件中的数据的,存在企业税前多弥补亏损的问题
企业申报减免税
       
分析期企业申报减免税=分析期CTAIS软件中批件数额和生产经营性收入比例>50%
《外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表及附表A14表:①分析期企业申报税前弥补亏损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A表22行企业依法申报金额栏;②分析期CTAIS软件中批件数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CTAIS软件;③生产经营性收入比例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附表A14表1行5列。
企业申报减免税金额与从CTAIS调入审批金额、企业申报生产经营性收入比例比较。
企业申报减免税金额与从CTAIS调入审批金额不一致的为非正常;企业申报生产经营性收入比例小于或等于50%的为非正常
申报表中的数字大于批件中的数据的,存在企业多申报减免税的问题;企业申报生产经营性收入比例小于或等于50%的存在多申报减免税问题。
坏帐损失(适用于采取直接冲销法的企业)
       
分析期企业申报坏帐损失额=分析期CTAIS软件中批件数额
《外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A04:①分析期企业申报坏帐损失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附表A04(27行6列);②分析期CTAIS软件中批件数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CTAIS软件。
采用直接冲销法的企业 可以从CTAIS调入审批数与企业申报数(附表A0427行6列)比较
二者数额不一致的为非正常
申报表中的数字大于批件中的数据的,存在企业税前多扣除的问题
限额提取分析
开办费摊销
       
摊销限额标准=开办费原值/受益期
企业申报摊销数额<=摊销限额标准
《外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0402表:①分析期企业申报的开办费原值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A0402表(7行2列);②分析期企业申报的开办费受益期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A0402表(7行4列);③分析期企业申报的开办费摊销数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A0402表(7行7列);
将企业申报的摊销额与计算的限额进行比较
不一致的为异常
企业申报的摊销额大于限额的,可能存在多摊开办费问题
无形资产摊销
       
摊销限额标准=无形资产原值/受益期
企业申报摊销数额<=摊销限额标准
《外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0402表:①分析期企业申报的无形资产原值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A0402表(1行2列);②分析期企业申报的无形资产受益期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A0402表(1行4列);③分析期企业申报的无形资产摊销数额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A0402表(1行7列);
将企业申报的摊销额与计算的限额进行比较
不一致的为异常
企业申报的摊销额大于限额的,可能存在多摊无形资产问题
交际应酬费
       
销售货物的销售额小于1500万元,扣除限额为:销售额*5‰;
如果销售额超过1500万元,扣除限额=(销售额-15000000)*3‰+15000000*5‰;
从事服务行业的营业额小于500万元,扣除限额为:营业额*10‰;
如果营业额超过500万元,扣除限额=(营业额-5000000)*5‰+5000000*10‰;
《外资企业所得税纳税年度申报表》附表A04:①分析期企业申报表中申报交际应酬费数据来源于分析期申报表附表A04(23行3列与23行6列的合计数);②扣除限额来源于计算结果。
将企业申报交际应酬费附表A04(23行3列与23行6列的合计数与计算结果比较。
企业申报交际应酬费附表A04(23行3列与23行6列的合计数)大于计算结果的为非正常。
申报交际应酬费附表A04(23行3列与23行6列的合计数)大于计算结果的,存在多扣除交际应酬费问题。
 
4、消费税
指标性质(分析方法)
指标名称
时间描述
计算公式
原始数据来源
分析方法
分析标准
分析结果
时点
时期
取数时间
时间逻辑
比率分析指标
税负率
       
税负率=应税消费品本期应交消费税额/应税消费品本期销售额
《消费税纳税申报表》(SB004)
分析期数在系统计算的变动率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与税负率正常峰值比较,确定企业税负率是否在正常峰值范围内。当高于正常峰值时,可能存在虚开发票的现象;当低于正常峰值时,可初步判定企业可能有隐瞒应税收入、关联企业或异地分支机构间低价销售或调拨产品、从低使用税率、不按规定抵扣外购应税消费品已纳税额的问题
变动率分析指标
税负率变动率
       
税负率变动率=(本期税负率-上年同期税负率)/上年同期税负率
《消费税纳税申报表》(SB004)
分析期数在系统计算的变动率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用于与本企业对比,当税负变动率高于峰值时,可能存在虚开发票的现象;当低于峰值时,企业可能存在从低使用税率、多抵扣外购应税消费品已纳税额的问题
销售数量变动率
       
销售数量变动率=(本期销售数量变动率-上年同期销售数量变动率)/上年同期销售数量变动率
《消费税纳税申报表》(SB004)
分析期数在系统计算的变动率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本企业销售额( 销售数量) 变动率正常峰值是指某一企(行)业销售额( 销售数量) 在一定时期内上下变动的幅度数值。分析时,将企业评估期的销售额(销售数量) 变动率同本企业、销售额 (销售数量)正常峰值上下限对比,若低于下限,企业可能存在销售货物未计收入、关联企业或异地分支机构间低价销售或调拨货物、价外费用不计收入的问题;若高于上限,企业可能存在虚开发票的问题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本期应税销售额-去年同期应税销售额)/去年同期应税销售额*100%
《消费税纳税申报表》(SB004)
分析期数在系统计算的变动率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本企业销售额( 销售数量) 变动率正常峰值是指某一企(行)业销售额( 销售数量) 在一定时期内上下变动的幅度数值。分析时,将企业评估期的销售额(销售数量) 变动率同本企业、销售额 (销售数量)正常峰值上下限对比,若低于下限,企业可能存在销售货物未计收入、关联企业或异地分支机构间低价销售或调拨货物、价外费用不计收入的问题;若高于上限,企业可能存在虚开发票的问题
销售成本变动率
       
销售成本变动率=(本期销售成本-上年同期销售成本)÷上年同期销售成本×100%
财务报表《损益表综合表》
分析期数在系统计算的变动率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销售利润率变动率
       
销售利润率变动率=(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
财务报表《损益表综合表》
分析期数在系统计算的变动率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若本期产品销售利润率变动率低于峰值,可能存在销售应税消费品时只结转销售成本而不计或少计销售额、关联企业或异地分支机构间低价调拨、用于本企业集体福利、在建工程等问题
销售费用变动率
       
销售费用变动率=(本期销售费用-上年同期销售费用)/上年同期销售费用
财务报表《损益表综合表》
分析期数在系统计算的变动率峰值区间内
不在区间内的为非正常 
本期销售费用变动率高于正常峰值,则初步判定企业有无外购或自产的应税消费品用于广告等销售费用而多抵扣外购应税消费品已纳税额或不计提应交税金的问题
绝对值分析指标
营业外支出变动额
       
营业外支出变动额=本期营业外支出-上期营业外支出
财务报表《损益表综合表》
分析期数与零比较
若>0时为非正常 
本期营业外支出变动额≤0,无问题;如果若>0时,从而初步判定有无将外购、自产的应税消费品用于赞助活动而抵扣外购应税消费品已纳税额或不计提应交税金的问题
应付福利费变动额
       
应付福利费变动额=期末应付福利费-期初应付福利费
财务报表《损益表综合表》
分析期数与零比较
若< 0为非正常 
若该两者之差 ≥0 ,无问题。若< 0 ,说明企业向职工发放了福利,应对其减少额进行分析,审核企业有无将外购或自产应税消费品作为福利发放而抵扣外购应税消费品已纳税额或未计提应交税金的问题
长期投资变动额
       
长期投资变动额=期末长期投资-期初长期投资
财务报表《损益表综合表》
分析期数与零比较
若>0为非正常 
若该两者之差≤ 0 , 无问题。若>0 ,说明企业本期对外进行了投资,应对其增加额进行分析,审核企业有无将外购或自产的应税消费品进行实物投资而抵扣外购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或未计应交税金的问题
其它应付款变动额
       
其它应付款变动额=期末其它应付款-期初其它应付款
财务报表《损益表综合表》
分析期数与零比较
若长期接近与零或< 0为非正常 
若该两者之差> 0 ,无问题。若长期接近与零 ,应怀疑其有无将所收取包装物押金长期挂帐的问题。若< 0 ,应对其减少额进行分析,审核企业有无将逾期包装 物押金没收而未计提应交税金的问题
应付帐款变动额
       
应付帐款变动额=期末应付帐款-期初应付帐款
财务报表《损益表综合表》
分析期数与零比较
若< 0为非正常 
若该两者之差 ≥0 ,无问题。若< 0 ,说明企业有还债业务,应对其减少额进行分析,审核企业有无将外购或自产应税消费品以物易物、抵偿债务而抵扣外购应税消费品已纳税额或未计提应交税金的问题
控制分析
应税销售额控制分析
       
请见文档最后的说明
数据来源:企业生产经营参数信息表
判断企业生产经营参数信息表中的申报销售额,是否小于企业生产经营参数信息表中的申报确认额
判断企业生产经营参数信息表中的申报销售额,是否小于企业生产经营参数信息表中的申报确认额
可能存在帐外经营、瞒报销售收入的问题
 
附:应税销售额控制数测算公式:
 
A:生产加工类,行业适用为制造业”。
1)原料及主要材料推算。
本期产品产量=本期原料及主要材料消耗量/单位产品原料及主要材料消耗定额
本期销售数量=期初库存+本期产量—期末库存
应税销售额控制数=本期销售数量*平均单价
2)辅助材料推算。
本期产品产量=本期辅助材料消耗量/单位产品辅助材料消耗定额
本期销售数量=期初库存+本期产量—期末库存
应税销售额控制数=本期销售数量*平均单价
3)包装物或包装材料推算。
本期产品产量=本期包装物或包装材料消耗量/单位产品包装物或包装材料消耗定额
本期销售数量=期初库存+本期产量—期末库存
应税销售额控制数=本期销售数量*平均单价
4)耗电推算:本期产品产量=本期生产用电耗费总额/单位产品耗电定额
本期销售数量=期初库存+本期产量—期末库存
应税销售额控制数=本期销售数量*平均单价
5)耗水推算:本期产品产量=本期生产用水耗费总额/单位产品耗水定额
本期销售数量=期初库存+本期产量—期末库存
应税销售额控制数=本期销售数量*平均单价
6)外购半成品(零部件)耗用推算
本期产品产量=本期外购半成品(零部件)耗费总额/单位产品外购半成品(零部件)定额
本期销售数量=期初库存+本期产量—期末库存
应税销售额控制数=本期销售数量*平均单价
7)计件工资推算:
产量=发放生产工人工资总额/计件工资
本期销售数量=产量*产销比例
销售额控制数=本期销售数量*平均单价
8)生产设备推算:
产量=单台设备生产能力*设备总台数*开工系数
应税销售额控制数=(期初库存+本期产量—期末库存)*平均单价
以上方法适用于生产加工企业。
B:商业流通类,行业适用为“批发零售业”。
1)流动资金推算:
应税销售额控制数=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周转次数
月度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月初流动资金占用额+月底流动资金占用额)/2
以上方法适用于商品流通企业。
2)费用推算。
应税销售额控制数=各项费用/毛利率
 
[ 客户端内容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全国分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