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海晨
(兹长诗有三部分,一梦和二梦简述夏禹“任土作贡”到新中
国破“黄定羲定律”怪圈,古来杂家对赋税之理解、赞誉和抨
击,拙列其要,按律诗格式抒写;三梦为作者本人从税之真实
感受,这与全国纳税人和财税人之艰辛劳动,与国人之爱国情
节,与习总书记“中国梦”之大题材,融为一体,相生共荣,
但未按一梦二梦之格式表述。为阅者便,后对划线之句作些简
明注释。斧凿作品,凹凸颇多,敬请痛批雅正也。)
一梦税古人(公元前)
税字从禾从兑观,谷物交换雏形现;
古来简牍抨世横,撮录杂说惊税梦。
夏禹任土作贡观,甸侯绥要荒五田;(1) (2)
民耕五十贡五亩,启开华夏史税赋。(3)
力役商汤助法观,八家为井有公田;(4) (5);
义躬公田助曰借,私田耕种哪来爷?
九赋九式纳出观,源于西周周公旦;(6) (7)
尔见商纣淫暴残,扶成摄政书章典。(8)
周人百亩而彻观,实物贡赋更普遍;(9)
首创太府税机构,赋税地官司徒收。(10) (11)
周代启用军赋观,武器衣甲兵车船;(12)
君向王室诸侯征,期定征用为战争。
盐铁专垄差别观,四十春秋管仲管;(13)(14)
关市五十而取一,齐桓中原人曰低。(15)
道家老子赋税观,上食税多违自然;
撕揭君王伤疤干,小国寡民悠然难。
孔子提倡义利观,轻徭薄赋归理念;(16)
恤民呼免后儒恭,权当税改当靶攻。
省刑薄赋孟子观,首提恒产新概念;(17)(18)(19)
单一什一税制率,后世儒家教条酷。(20)(21)
鲁宣公初税亩观,春秋兼并无义战;(22)
占地缴税成自然,奴隶制向封建转。
魏相李悝平籴观,衡粮价更防垄断;(23)
饥馑水旱籴不贵,战国初期成强魏。
遥念汤禹咎繇观,屈原离骚瑾半言;(24)
伤逝汨罗追彭咸,爱国一脉端午奠。(25)
商鞅重农抑商观,惹恼贵族车裂惨;(26)
变法秦皇兵强悍,累征商税历代延。
西汉十五税一观,萧何谏废杂税捐;(27)
算赋刺激人口增,文景之治刘邦横。(28)
平准均输二法观,大富贾怨民夫赞;(29)(30)
汉武扩税拓边疆,帝国苦煞桑弘羊。
司马迁论前史观,赋多秦短十五年;
兴利之臣归罪羊,誓死不为立传唱。
二梦税古人(公元后)
王莽五均六莞观,郡县富贾抵通串;(31)
擅改币制社稷乱,起义荡去新朝权。
东汉三十税一观,屯田徕民壮大汉;(32))(33)
度田清丈释放奴,光武中兴刘秀铸。(34)(35)
曹操屯田积谷观,籍以汉末争火乱;(36)
借法秦汉励耕战,了却横生杂课烦。(37)
度时宜而立制观,出自魏晋儒傅玄;(38)
痛击豪强转负担,务公然后再正天。(39)
坼批折钱纳赋观,欲改商税大弊端;(40)
只恨南齐朝政乱,萧子良哭无力挽。
李世安谏均田观,北朝延唐三百年;(41)
北统不屑拓跋宏,祖母冯太后作东。
隋文帝减租调观,寡征力役崇素俭;(42)
逆折十年之租敛,千指戳去隋炀短。(43)
李世民租庸调观,贞观之治初唐繁;(44)
地税户税大接力,开元盛世显隆基。(45)(46)
诗人大喊三反观,钱定盐铁和籴弎;(47)
观刈麦罢杜陵叟,白居易抖大唐搂。(48)(49)
免役方田均税观,快解贫弱北宋难;(50)(51)
呕心变法王安石,司马光上遭废除。
元朝南北异制观,划四等蒙色汉南;(52)(53)
成吉思汗少文字,畏兀藏文纪歧视。(54)
大明朝一条鞭观,费改税来繁为简;(55)
抑制巧取与豪夺,居正铲除腐败多。
闯王均田免赋观,说不纳粮非全免;(56)
蠲免钱粮有时限,明末起义举旗短。(57)
天朝田亩制度观,理想完美同耕难;(58)
运动悲悢洪秀全,内讧腐朽义旗湮。
添丁永不加赋观,摊丁入亩作铺垫;(59)(60)
康乾盛世壮观澜,大清红楼一梦演。
孙文平均地权观,天下为公耕有田;(61)
可叹民国政经乱,鬻官政府税更繁。
新中国少赋税观,宏观调结构性减;
破黄宗羲定律圈,公平负担民大欢。(62)
三梦归税人
少时谁解甚为税,何拿银子换纸回?
写生归家客堂坐,父告结识税老郭。
栖村为官四春半,托余代劳屠宰钱;
久代户晓不告周,节前年后夫自走。
赵钱孙李猪数头,大名笔落无缘由;
草了杂家碎子银,呼苦酒酬三杯饮。
八七夏遇税朋过,扭头呼我脚步错;
尔告寻觅写画人,笑叩税家丈二门。
正编外呼协事员,征管股里弄税宣;
六尺版面列八张,众拥税门点头望。
方框税务登记证,大笔一挥功告成;
税家钢印钤押上,飞走商户挂厅堂。
税改条例抵达县,月余狂宣城乡转;
车行旗帜呼呼飘,喇叭声声入云霄。
老屋慈母问差使,答曰半张桌凳子;
俨父暗语叮犬子,清瘦修身莫侘傺。
下乡常遇诸税老,多呼饥渴财智少;
久见恍若隔三世,皆唤秀才接踵至。
九七秋考入正编,室内文差忙不闲;
入企了调时间短,迎来送往身心烦。
税家众人争竟进,扪心自问心跳紧;
厘垓钱涌盈国库,未曾戮出半张据。
衔枚阅览赋税史,知晓未必税粘指;
了悟籴粜车算缗,间接喝来护国银。
频繁税改利国民,同仁岂敢不尽心?
十多万亿税壮体,笑傲复兴眉上提。
天宫嫦娥不寒孤,华夏靓儿骄作侣;
敢下深海把鳖捉,龙王蔽宫打哆嗦。
可告五帝慰禹汤,夫无贡赋不纳粮;
拂柳民笑聊相羊,惊傻汉武与秦皇。
自贡助到丁入亩,薄赋轻徭尔等呼;
今晤诸君寄臣僚,中华子民傲世骄。
时空直接吾对汝,悄曰梦赌谁将输?
税家伢子披风露,足踏荒残走通衢。
注释:
(1)“任土作贡”:夏禹将土地按官爵大小分封给奴隶主贵
族,再转分给农民耕种,用以“制禄”和“制赋”。
(2)“甸候绥要荒”:史称:“五服”田。将诸侯的土地按照
据王城远近而划分,奴隶向奴隶主提供实物、劳役、军役。
(3)“民耕五十贡五亩”:农民耕种官家土地,上缴粮食标
准为十取其一。即后人称谓:“夏后氏五十贡”之意。
(4)“助法”:是借民力助耕的劳役地租。即借8家民力,助
耕公田,而不税私田。
(5)“八家为井有公田”:商朝的井田制分“八家为井而有公
田”(尽义务)和“九夫为井而无公田”(不尽义务),两大系统。
(6)“九赋”:即邦中之赋、四郊之赋、邦甸之赋、家削之赋、
邦县之赋、邦都之赋、关市之赋、山泽之赋、币余之赋。前6项
是根据地区远近不同,对农产品课征的赋税。关市之赋是指商旅
税。山泽之赋是指矿、林、渔业所征的特产税。币余之赋是指其
他杂税。
(7)“九式”:即祭祀之式、丧荒之式、馐(xiu,滋味好的食
物)服之式、宾客之式、工事之式、刍秣(mo,草料)之式、币
帛之式、匪颁之式、好用之式。
(8)尔见商纣淫暴贪,扶成摄政书章典:“尔”即周公旦,西
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理财家。他是武王之弟,曾助武王灭掉商纣
王。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建立了周朝的典章制度,完
备的财政赋税制度。
(9)“周人百亩而助”:周朝时实行井田制,把900亩大小一块
田,分为9个百亩,每夫授田一块,年终按百亩的实际收获量,征
收实物,税率为1%。“彻”为周朝的税收制度,是以实物形式上缴
的土地税。
(10)“太府”:周朝创立了我国最早的税务机构。
(11)“司徒”:周朝主管赋税征管的官员。
(12)“军赋”:王室和诸侯向臣属定期征收兵车、武器、衣甲
等。由司马负责征收。
(13)“盐铁专垄”:管仲盐铁由国家专卖,垄断销售,以控制
市场,增加财政收入。
(14)“差别”:按土地质量好坏,征收差额赋税,公平税负,使
劳动者不再相率逃亡,安居乐业,稳定赋税收入。
(15)“五十而取一”:齐国的关市之征,曾减低到“五十而取一”。
可见工商税率极低。
(16)“义利”:经济上主张重义轻利,税收上主张轻徭薄赋。
(17)“省刑”:清醒谨慎的应用刑罚。
(18)“薄赋”:少向农民征收赋税,有利生产发展。
(19)“恒产”:不动产,指房屋、土地等。
(20)“单一”:主张农业上实行单一的农业税制。
(21)“什一”:“什”同十。税率取十分之一,减轻农民负担。
(22)“初税亩”:“初”开始,“税亩”按田亩征税。鲁国公推翻井
田赋税为“初税亩”,不分公私田,均缴纳十分之一的土地税。
(23)“平籴”:“籴”买进,跟“粜”相对。即推行“尽地力”和
“善平籴”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起到了平衡粮
价,防止垄断的作用。
(24)“咎繇”:“繇”同徭役。纠正错误政策法令,推行轻徭薄赋。
(25)“彭咸”:殷纣王时的贤大夫,谏纣不用,投江而死,成为屈
原和后世人的楷模。
(26)“重农抑商”: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奖励耕织。商鞅变法遭
到了贵族的强烈反对。
(27)“十五税一”:汉高祖刘邦下令废除秦代的一切苛捐杂税,减
少田租,缴纳十五分之一的土地税,巩固了西汉政权。
(28)“算赋”:即人头税。“一算”为120钱。奖励早婚早育,庶
民生育子女可免徭役,以刺激人口增长。
(29)“平准”:桑弘羊对盐铁实行专卖,垄断价格,获取高额利润,
推行的“平准法”。
(30)“均输”:为调解商品流通,平抑市场价格,创设的“均输法”。
(31)“五均六筦”:“五均”在长安、洛阳、邯郸、宛、成都等大都
市设五均司市师,管理市场。“六筦”“筦”同管。由国家专管盐、铁、
酒、铸钱、五均赊贷等事业,不允许私人经营。
(32)“三十税一”:即三十而取一的轻税率制度。
(33)“屯田徕民”:“屯田”即汉以后历代政府,利用兵士在驻扎的
地区种地,或者募捐农民种地。“徕民”即慰劳(慰勉)、安抚流民人口
回到土地上耕作,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34)“度田清丈”:政府按照土地多少,贫瘠状况,农业人口,进
行丈量分配,使流民得以生存。
(35)“释放奴”:刘秀六次颁布释放奴隶诏令,三次颁布禁止虐杀
奴隶的法令。废除秦和西汉时,把罪犯惩罚为奴隶的规定,缓解了社会
矛盾,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36)“屯田积谷”:曹操把流亡的农民召集到许都郊外,开垦荒地,
官府租给农具和牲口,收获的粮食一半归官府,一半归农民。政府积
累了大量粮食,用于战争。军垦也同时兴起,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
基础。
(37)“励耕战”:即慰劳、奖励耕种土地的农民和士兵。继承的是
秦汉的赋税政策。
(38)“度时宜而立制”:该重的时候重,该轻的时候能轻下来;有
轻有重,轻重结合,是为“至平”。
(39)“务公然后再正天”:这就是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的出处
和渊源。最早有傅玄提出来。傅玄认为:赋税和徭役是为国家公利而征
发,即“务公”,决不能用于统治者的私利而征税,征收要“俭而有节”,
老百姓既使劳苦一些,也是能接受的。
(40)“折钱纳赋”:把物折成钱缴税。萧子良主张减轻赋役征发,
赋税不必全部命令送钱,要根据军国所需,按照时价,有什么就可以上
缴什么,布帛杂物均可,以保障军需国用。
(41)“均田”:李世安建议均田制的办法,得到了北魏孝文帝的赞
同,是一种土地管理思想,有赋税意义。农民受田必须承担纳税义务,
课征的年龄也就是授田的年龄,还田时不再纳税。此法从北魏延续到中
唐,达300年之久。
(42)“租调力役”:在税收上隋文帝实行租调力役制,以人丁为本
赋税,减轻民众负担,多次下诏减免税收,在位24年,“20年间天下
无事”。
(43)“逆折十年之租敛”:隋炀帝横征暴敛大造宫殿,四处巡游,
荒淫无度,不按赋税法规定,预征了以后10年的田税,被史称为淫暴
贪皇帝,在位14年,就把隋朝断送了,第三次巡游时,他也被近臣缢
杀。
(44)“租庸调”:丁男年缴纳粟二石,称作租;每丁年服徭役20
天,若不服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作庸;缴纳绢二
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两,称作调。
(45)“地税”:王公以下人户的所有垦田皆需缴纳。以建立“义仓”
为名,创行于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属资产税。
(46)“户税”:按照王公以下每户资产的多寡,缴纳数量不同的资
产税。遵循以支定收原则,并有大税、小税、别税之别。纳税面非常
宽泛。
(47)“三反”:白居易一反“两税法”的以钱定税,主张恢复租调
制。二反盐铁杂征,主张“除关市之征,存山海之饶,散盐铁之利。
三反和籴,是政府以商业方式采购其所需的民间谷物制度,推行中逐
渐演变成按户摊派,成为人民的负担。
(48)“观刈麦”:这是白居易一首诗的名字。“刈”YI割(草或谷
类)。其中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句子,在诗中展示了当时
的场景,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49)“杜陵叟”:也是白居易一首诗的名字。有“长史明知不申
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
衣,夺我口中粟”诗句。充分反映了苛税后农民的悲惨处境。
(50)“免役”:当时规定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
改为官府雇人服役。民户按贫富等级,缴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
僚、地主,也要缴钱,以增加政府收入,减免农民劳役负担。
(51)“方田均税”: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丈量土地,检验土地肥
瘠,分为五等,规定税额。以丈量的田亩为准,官府登记,发给契
书,限制官僚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和人口,扭转了财政入不敷
出的局面。
(52)“南北异制”:民族歧视性赋税制度。对蒙古族税收从轻,
对汉族和其他民族从重。不仅田赋南北异制,其他赋税也是南北异制。
(53)“蒙色汉南”:即蒙古族人、色目族人、汉族人和南祖人。
(54)“畏兀藏文”:蒙古族原本没有文字,使用的是维吾尔文和
藏文,作为文字,记载历史。
(55)“一条鞭”:把徭役、田赋、和各种杂税,合并为田赋一种
税,以田亩为对象,一次性征收。将扰民最重的役,并入田赋之中,
征课的田赋一律折合成银两缴纳,成为“一条鞭法”。
(56)“均田免赋”:平均土地,免除赋役。闯王李自成把“均田
免赋”写在农民军的大旗上,一时间“吃他粮,穿他娘,开了大门
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歌谣响遍黄河南北,只是一种宣传而已。
(57)“蠲免钱粮”: 蠲juan,免除。即免除钱粮。
(58)“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
了此制度,提出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试图建立一个“有田
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的理想社会。
(59)“添丁永不加赋”:1712年,朝廷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
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所增人丁,不再加收丁赋。康
熙并进行了朱批。
(60)“摊丁入亩”:即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统一的“地丁钱
银”。1723年,雍正帝下令,从1724年开始。
(61)“平均地权”:孙中山的经济纲领之一。革命政权建立之
后,令地主自报地价,国家抽百分之一的地价税,“并于必要时报
价收买之”,以后土地增值部分则全部收归国有。
(62)“黄宗羲定律”:黄宗羲,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定律
则是清华大学的秦晖教授概括出来的。黄宗羲指出:封建赋税制有
“三害”:“田土无等地之害,所税非所出之害,积重难返之害”。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农民种粮食,都
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缴税,中间受商人的一层剥削;
历次赋税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
他认为:从夏商周到清朝时期,中国田赋制的演变,历经了8次。
每一次改革,都是把附加税、杂税、贡纳等,并入主税,形成越来
越大的税收负担。
作者单位:河南省西峡县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