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部门之所以现在对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提出严厉的约束性条件,主要是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近几年来定向增发作为沪深股市最主流的再融资模式之一,在发展很快的同时,客观上也存在被滥用的现象,有的上市公司筹集到的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个别的甚至在使用中有利益输送之嫌,不但没能真正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而且还给市场增添了很大的扩容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定增是一种非公开发行方式,而发行价通常相对市价来说也有一定的折扣,面向的则是少数投资者,由此所形成的套利模式,对普通中小投资者来说,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存在不公,特别是定增的大量实施,对股价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中小投资者感到其利益受到损害,普遍对此不满。从维护市场稳定的宗旨来说,也确实有必要加以规范和限制。有评论说,定增新政的实施,对股市二级市场而言,是掀掉了一座大山。这样说也许有点过分,但定增新政的影响确实不可小觑。消息公布后股票二级市场的升势,似乎也从某种角度印证了这一点。
而事实上,定增新政的实施,对于相关上市公司的影响则更大,可以说是改变了原来的一种市场扩张模式。回头来看,不少上市公司在IPO时,并没有融到多少钱,但随后在短时间内实施多次大规模定向增发,迅速实现了高速扩张,从而做大了公司。早期的苏宁、后来的乐视,以及现在的蓝思等,大都上市以后就推出了定增方案,有的定增以后又推高送转,在股本大幅扩张的基础上再推新一轮定向增发。应该说,这样的做法,的确大大推进了上市公司的外延式扩张。但是,扩张不等于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效果上还是有差异的,有的借此机会改善了公司经营,拓展了市场;也有的起初的发展势头还不错,后来就不行了;还有的则是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好苗头。
现实让人不能不深刻反思:这种主要依靠外部资金输血的外延式扩张,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是否还适合?也许对一部分企业而言的确是适合的,但是每年上万亿的资金以定向增发的模式投放下去,显然不是能让所有推出定向增发方案的企业都能借此实现高增长的。反过来,由此滋生的粗放经营、盲目投资、脱离实际的贪大求快等现象,反倒因此有了生长的温床。而这,不仅仅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大大扭曲了股市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原先的定向增发模式,的确弊端太多,虽然在特定的时期也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今天看来,其大规模推广使用,显然已很不合适了。调整定向增发规则,事实上也是在终结一种企业扩张模式。
股市的融资功能需要得到很好的发挥,但不能被滥用。否则,事情就会走到它的反面,并且还会反过来对股市造成伤害。从这个意义上分析,这次定增新政的推出,是监管趋于完善的体现,也是市场规范运行的保证。由此获得投资者的广泛赞同,引发良好的市场反响,也是很自然的。而作为投资者,此时也许还应深层思考的是,随着定增新政的实施,今后该如何充分利用各种金融手段与工具,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