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近期举办的养老保障国际学术论坛上表示,从2001-2011年间,中国养老金“缩水”近6000亿元。按照郑秉文的推算,中国养老保险基金获得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但在过去11年间,中国年均通胀率则高达2.47%,据此推算,养老保险基金的损失约在6000亿元(11月21日《21世纪经济报道》)。
郑秉文认为,养老金出现这种状况,主要的症结在于国家对养老金的投资设置了太多的限制,按照规定,养老基金的用途仅限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这与社保基金有很大的区别,后者除了储蓄以外,还可购买国债、企业债、金融债、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甚至可以从事海外投资,这使得社保基金能够较好地抗衡通胀所带来的货币贬值风险,据资料显示,2004—2010年全国社保基金年均投资收益率达到9.17%,远远高于同期的通胀率。
养老基金账户的资金不足,近年来不断有人提出,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在不少专家看来就是拓宽养老金的投资渠道,直接地说,就是让养老金能够参与到资本市场的投资。A股市场正在为缺少资金发愁,而养老金需要保值增值,两者的追求达成了一种天衣无缝的默契。很显然,在专家们看来,养老金只能储蓄,但在通胀的压力下,储蓄已经是一桩“蚀本生意”。然而,郑秉文为养老金算的这笔账,却牵出了另一个让民众纠结的问题,这就是银行储蓄难以战胜通胀。
我国是一个储蓄大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国民储蓄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于世界前列,90年代初居民储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以上,到2005年已上升到51%,而全球的平均储蓄率仅为19.7%。2009年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18万亿元,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一个可想而知的情景是,既然养老金因为只能参与储蓄而跑不过C PI,那么,这18万亿元的居民储蓄更是不可能跑过C PI的,也就是说,老百姓将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存进银行,其实是在倒贴银行。
老百姓为什么要存银行而不选择其他更能“钱生钱”的投资途径?答案是十分明白的,因为除了个人理财能力的欠缺以外,社会缺少合适的投资渠道供老百姓选择才是根本。按理来说,股市投资是最方便个人投资的,但这几年股市的现状有目共睹,说投资股市可以获得比储蓄更好的利润,只有养老金的管理人和股市的管理者才相信,老百姓已经听不进去了,多次领教的“杨百万进去,杨白劳出来”的惨痛教训,使他们看透了股市———至少是A股市场的本质。他们不是不知道银行储蓄跑不过C PI,其实这只是理论上的演算,看一看最近10年来物价的变化,老百姓对此有更深切的体会,但是他们还是要省吃俭用把钱存进银行,因为舍此以外,他们看不到任何别的投资渠道的可靠性。
对于中国老百姓的高储蓄,银行似乎啧有烦言,因为它们必须为此付出利息。但是别忘了,银行正是靠着居民的高储蓄,才有了向外放贷赚取存贷利息差的空间。老百姓承受着负利率在支援银行,连带着老百姓的养命钱养老金也一起在做着这种“冤大头”,而银行却依赖铁板一块的存贷息差活得有滋有味,它们是储蓄负利率的最大得益者。最近几年,有关银行利率市场化的议论不绝于耳,但迄今毫无进展。其实,一旦利率市场化的大门打开,无论是老百姓个人还是政府管理的养老金,就有了更多的选择可能,通过各种储蓄组合,就有可能得到跑赢C PI的收益。当然,这样一来,银行的压力就大了,它们必须通过银行之间的博弈来吸引储蓄客户,这种博弈的手段自然包括存贷息差的缩小,让储蓄者得到更多的利息收入。
储蓄的收益虽然比较低,但它是一种最为安全的理财手段,而现在无论是养老金还是老百姓个人,其储蓄都成了一桩“蚀本生意”,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说明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存在着扭曲。要改变这种状况,不应该是鼓动养老金去投资风险莫测的股市,更不应该是用负利率来倒逼老百姓减少储蓄,而是应该积极运用利率市场化这个杠杆,让储蓄者能够获得基本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