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5768101
财税眼 新闻 法规 筹划
专家之窗 预约 问答 咨询
新华学苑 课程 职场 考试
财税商务 财税超市 威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正文
资讯

官方首次公布近十年基尼系数引争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1-21  来源:中国经营报  浏览次数:556
核心提示: 中国目前的收入差距过大,主要有城市内部收入差距、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三方面。其中,城乡收入差距近3年来出现缩小的趋势。这也是中国基尼系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坦然公布了过去10年的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

  而就在一年前,同样在发布年度经济运行数据的场合,马建堂曾表示,基尼系数无法发布是因为城市高收入阶层的真实收入难以获得,测算的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偏低。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1912年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用于衡量居民收入差距,数值在0和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居民收入差距越大。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时,表示收入悬殊。

  国家统计局当天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中国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一直维持在0.4以上,在2008年达到0.491的高点,此后逐步回落,2012年该系数为0.474。

  马建堂坦承,0.47到0.49之间的基尼系数不算低,城乡差距大概有3倍,按照城镇工资统计,高收入行业和低收入行业大概有4倍以上的差距。这说明我国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具有紧迫性。

  而民间研究机构的测算结果比统计局的数据更触目惊心。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研中心2012年12月发布的报告称,2010年中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61,在全世界处于较高的位置。国家统计局2010年的数据为0.481。根据世界银行[微博]的数据,2010年全球基尼系数平均为0.44。

  尽管如此,这已经是自2000年以来,国家统计局首次正式发布这一贫富差距指标数据。

  马建堂强调,2003年-2012年的基尼系数,是按照新标准、新口径、老资料计算出来的。不排除2013年会按照新标准取得的新数据,对这些历史数据进行适当修订。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中国家庭金融调研中心主任甘犁[微博]表示,对高收入家庭的调查是计算基尼系数的难点,西南财经大学调查的高收入家庭入户率只有16%左右,“全世界调查富人家庭的入户率都很低,期待国家统计局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目前的收入差距过大,主要有城市内部收入差距、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三方面。其中,城乡收入差距近3年来出现缩小的趋势。这也是中国基尼系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甘犁认为,从目前的调查来看,收入差距过大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中教育机会不平等带来的收入差距更突出,因此要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核心是要解决机会平等,特别是教育机会平等的问题。

  马建堂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随着各级政府采取了惠民生的若干强有力的措施,中国的基尼系数从2008年最高的0.491逐步地有所回落。

  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跨过50万亿门槛,在蛋糕做大的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不只是我们居民人均收入和GDP翻了一番,而且我们的分配要分得更好,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力争要增加得更多一些。”马建堂说。
    相关:基尼系数高位倒逼分配改革

    官方近日公布的基尼系数引发质疑,同时结合巨大的灰色和隐性收入,人们有理由认为贫富差距问题依然严重。但我们可以感受这样一个信号:管理层或将借此次重新发布基尼系数时机,让社会形成共识,从而为启动收入分配改革做准备。

  近十年,贫富两极分化加速扩大,成为高速成长的中国经济难以回避的难题。不久前,国家统计局一口气发布的2002年到2012年的基尼系数,始终高居0.47到0.49的区间,远超0.4的国际警戒线,充分佐证了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

  应该说,对基尼系数,2000年之后再也没有发布,而今重新向外界亮出,对此,必须给予高度评价,因为这在某个层面上表明官方敢于直视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

  从数据可以看出,过去这十年,尤其是2009年之前,基尼系数总体呈现不断走高态势,决策层或考虑到社会稳定等因素,刻意不再发布此数据。此次公布的数据似乎让人觉得这些年基尼系数已由高企转向逐步走低2009年到2012年,基尼系数逐步回落,其中2012年为0.474,是2005年以来最低水平。

  在官方逻辑看来,贫富分化有所缓解,外加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急需有关数据支撑,此时恰是重新发布基尼系数的最佳时间。

  实际上,缩小贫富差距一直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备受各界关注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历经八年多时间仍然未能出台,推出时间也被不断推迟。从这个角度来看,统计局时隔十多年之后,重新发布基尼系数,似有为收入分配改革背书的意味远超警戒线的基尼系数,逼迫各界必须尽快达成共识,从而启动大刀阔斧的收入分配改革。

  不过,近四年基尼系数逐步走低的结论,显然不能让学术界和媒体界满意,十多年后重新发布基尼系数,其本身意义也被各方所忽视,因此,不少人众口一词地讨伐官方数据不准确。有经济学家称,“童话也不敢这么写”。确实,不管是从民众的直觉,还是从相关研究来看,统计局数据都似乎远离客观现实。

  就直觉而言,2009年之后,受惠于巨额经济刺激计划,房价泡沫大幅度扩张,而高房价的本质即是收入分配问题;国有部门获得天量银行贷款,而民营企业却在夹缝中生存。仅此两点,就让人无论如何也难以相信这些年贫富分化在减轻,即使各级政府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民生投入,人们也难以改变这一认识。

  相关研究更能说明问题。去年年底,西南交通大学的一项研究认为,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大大高于官方发布的0.481的水平。

  统计局对居民收入的研究,亦是常常出现数据打架现象。比如,以第二次经济普查的2008年为例,经济普查资金流量表的居民收入数据是18.2万亿元,而统计局入户调查数据却为12.9万亿元。

  而根据经济学家王小鲁在2010年发布的《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研究报告,2008年,中国居民的隐性收入为9.3万亿元,其中灰色收入为5.4万亿元。在此研究下的2008年居民收入则为22.7万亿元,远高于统计局的两套数据。王小鲁课题组还认为,以2005年为例,中国收入最高的1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55倍,而统计局的数据是21倍。

  据王小鲁课题组的介绍,他们还用居民的家用汽车、商品住宅、出境旅游、银行存款等数据进行比对,认为这些收入数据是可信的。同时,考虑到数额巨大的灰色收入和隐性收入,以及统计局样本中被低估和遗漏掉的高收入群体,以住户调查为基础的官方基尼系数的准确性显然被进一步拉低了。2013年即将开始的第三次经济普查,或能进一步阐释居民收入低估的问题。

  所以,就直觉和民间研究而言,官方数据显然有低估的可能,对近四年基尼系数逐步走低的结论,也不得不大打折扣。就此而言,中国贫富分化的严重程度,绝对到了必须认真对待的时候。至少,持续了八年多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不能再拖。与此同时,政府职能应该加速改变,行政之手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才能让灰色收入无处遁形。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全国分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