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地税发〔2008〕8号
|
全文有效 成文日期:2008-01-24
|
各市地方税务局:
2007年,全省地税系统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两基”建设为重点,以“金税三期”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依法治税,全面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认真落实各项税收政策,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地方税收收入实现了新的历史突破,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
一、地方税收完成情况
2007年地税部门组织的各项税费收入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38亿元,比上年增收228亿元,增长28%。其中:全口径税收收入完成721.6亿元,比上年增收170.3亿元,增长30.9%,完成计划的115.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07.1亿元,比上年增收141.7亿元,增长30.4%,完成计划的114.7%;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2.1亿元,比上年增收12亿元,增长17.2%,完成计划的103.4%。
收入的主要特点:
1.增收多、增幅高,多项指标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收入总量、增量、增幅均实现历史最好水平。全口径地方税收宏观税负6.5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总局口径税收收入总额在全国列第7位,增幅在全国列第15位,在东部沿海省份中列第5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比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连续4年实现20%以上高增长。
2. 营业税和所得税贡献大,其它地方小税全面增长。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3个主体税种收入分别增长22.7%、34.7%和33.4%,增收额合计91.5亿元,占地方税收总增收额的53.7%,拉动地方税收增长16.6个百分点。
3.税收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有效发挥。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国家调整了城镇土地使用税额标准和征税范围等税收政策,土地使用税收入增长了193.5%,土地增值税增长了58.1%。
4. 第三产业贡献较高,重点行业增收作用显著。第二产业税收完成280.7亿元,同比增长34.2%,增收71.6亿元,占地方税收总增收额的44%,第三产业税收完成409.7亿元,同比增长29%,增收92.2亿元,占地方税收总增收额的56.7%。增长点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业、建筑业、制造业和金融业4个重点行业上,合计增收126.7亿元,占地方税收总增收额的77.9%。
5.各市税收加快增长,但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全省14个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实现2位数以上增长,大连、营口、辽阳、铁岭和朝阳5个市增长在30%以上,沈阳、大连2市增收额为85.2亿元,占全省总增量的60.1%。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增速最快的地区与最慢的地区相差了29.3个百分点。44个县(市)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收入增长的原因
(一)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已见成效,全省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为地方税收提供了充实的税源基础。
1.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平稳增长,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对税收拉力增强。2007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实现7435亿元,同比增长30.7%,以“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为重点的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前11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319.3亿元,同比增长34.1%,商品房屋销售面积实现303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3%,实现销售额1060.77亿元,同比增长46.4%。在此拉动下,我省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税收分别增长23%和35.1%,合计增收额73.7亿元,占地方税收增收总额的45.3%。
2.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全面改善,推动税收增长。1-11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541.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5%。实现利润总额663.97亿元,同比增加272.5亿元。尤其是在我省结构调整,布局优化,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的拉动作用下,制造业增收显著。制造业税收完成130.9亿元,同比增加37.3亿元,增长39.9%,占税收增收总额的23%。企业所得税完成88.8亿元,同比增加22.2亿元,增长33.4%。体现在以股份制大企业为龙头的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提升,企业所得税增收。如营口五矿中板有限公司增加1.5亿元,同比增长1.5倍。
3.金融业态活跃,贷款规模扩大,贷款利率提高及证券市场交易偏旺,促进了金融业税收增长。2007年央行自3月18日起5次上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上调1.35个百分点,增加银行业税收入约12亿元,国内A股市场由年初2600点上升到5000点,证券业税收增加3.6个亿。
4.价格的提高也推动了地税收入的增长。2007我省各项物价指数保持上涨态势,1-11月份全省CPI上涨4.9%,比上年同期高出近5个百分点。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拉动,我省作为原材料工业基地,石化、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等基础能源、原材料产品需求旺盛,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如鞍钢钢材平均价格同比上涨13.6%,在带动这些行业利润大幅增长的同时,也直接带动了税收的增长。
(二) 以“金税三期”工程全面运行为契机,强化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地税收入的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1.强化税源管理和监控。“金税三期”工程全面运行,依托信息平台,税源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加强管理实现增收的效应得到了初步显现。一是规范了征纳行为。新征管系统从纳税申报到征收、入库、发票管理、相关事项审批、税收政策的执行各环节都有严格的操作规程,有效地杜绝了人为调节收入的现象,提高了申报率、入库率、处罚率;二是运用税收管理员平台,全面实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加强税源管理,实现了税源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全面清理漏征漏管,使征管质量和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针对组织收入的工作重点、难点和热点,采取了切实有效的征管措施。①加强年所得12万元以上纳税人自行纳税申报工作的征收管理。全省受理申报31,594人,申报人数为全国第10位,申报年所得额130亿元;②强化对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税源企业的监管,继续加强了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重点行业征收管理;③利用GPS系统等测绘方法,积极开展土地使用税等税源定位管理;④实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⑤加强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管理,认真开展新所得税法实施准备工作;⑥全面落实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征收范围调整和税额调整政策;⑦认真做好双定户的定额调整工作。
3.强化税务稽查。以查处涉税违法案件和组织税收专项检查为重点,对采矿及加工行业、房地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高收入行业进行税收专项检查,有效整治地区和行业的税收秩序,全省稽查查补入库税款约5.1亿元。
4.大力清缴企业欠税,全省共计清理陈欠入库3.2亿元。
(三)政策增收效应明显,助推了地方税收较快增长。一是落实土地使用税扩围,调整土地等级和税额标准提高2倍政策,翘尾增收32.6亿元;二是落实调整铁矿石、煤炭等资源税税额政策翘尾增收约5.4亿元;三是落实土地增值税预征管理办法,翘尾增收6.7亿元;四是民政福利企业税收政策调整,由全额减免改为定额减免,增收0.6亿元;五是二手房转让征收个人所得税增收0.3亿元,以上政策带来增收合计45.6亿元,占地方税收总增收额的26.8%,拉高地方税收增长8.3个百分点。
此外,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配合税收工作,广大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意识不断增强,税法遵从度不断提高,也为税收收入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主要税种完成情况
1、营业税:完成252亿元,同比增加46.6亿元,增长22.7%,增收额占收入总增收额的27.4%。营业税的主要增长点是建筑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同比分别增长19.9%、36.6%和35.9%,其增收额占营业税总增收额的87.3%。
(1)金融业完成35.1亿元,同比增加9.3亿元,增长35.9%。一是我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和多次上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拉动银行业营业税增长;二是证券市场繁荣,证券业营业税增长了4.5倍;三是保险业营业税增长29.4%。
(2)建筑业完成62.2亿元,同比增加10.3亿元,增长19.9%。主要是受固定资产投资,新上建设项目及重点工程项目拉动影响,增收效应明显体现在重点建设项目上,如本辽高速公路、朝阳京四高速公路和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建设等项目增加营业税收入2亿元。
(3)房地产业完成78.9亿元,同比增加57.8亿元,增长36.6%。主要是房地产开发保持强势增长,拉动税收增长。同时全省积极推进房地产税收一体化征收工作,促进了房地产业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2.个人所得税:完成87.7亿元,同比增加22.6亿元,增长34.7%。一是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完成57亿元,同比增加14.5亿元,增长34.3%。一方面,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高收入人群的扩大及国家分配制度改革、公务员调资,为个人所得税提供了新的征税基础。另一方面,强化对高收入行业和高收入者的征收管理;二是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入库18亿元,同比增加4.6亿元,增长34.7%;三是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入库5.3亿元,同比增加1.8亿元,增长50.4%;四是强化对薄弱环节的征收管理,财产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增收1.6亿元,增长186.2%。
3.企业所得税:完成88.8亿元,同比增加22.2亿元,增长33.4%。增收的主要原因:一是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和上游工业品价格的不断提高,拉动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二是规范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实行企业所得税定率征收,增收较多。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收入14.2亿元,同比增加2.6亿元;三是完善管理办法,加大企业所得税清欠查补力度,做到税款应收尽收。分行业看,增收主要体现在制造业、采矿业和建筑房地产业。一是在我省结构调整,布局优化,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的拉动作用下,制造业增收显著。全省制造业企业所得税完成29.7亿元,同比增加5.3亿元,增长21.9%;二是在矿产品产量增加、价格上涨和在加强征管的多方合力作用下,采矿业企业所得税完成6.9亿元,同比增加2亿元,增长41.8%;三是受价格拉动、需求增加及推行房地产“一体化”征收影响,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企业所得税分别增加2.6亿元和6.3亿元,增长38.3%和47.2%。
四、2007年组织收入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
1.坚持组织收入原则,确保了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在组织收入中各地继续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严格税款的入库税种与级次,密切关注经济税收形势,把握收入发展脉动,采取积极措施,确保了全年奋斗目标任务的完成。
2. 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经济税收协调可持续增长。
各地从当地经济税源实际和经济税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正确把握和处理税收与经济、总量与结构、增长与效益、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站在优化地税收入结构、提高收入质量、夯实收入基础、壮大和做实地方财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积极发挥税收计划职能,向地方政府提出收入建议,争取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使收入目标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为今后地税收入的长远可持续增长夯实基础。
3.加强经济税收分析,提升了税收预测和计划调节水平。
2007年,经济和税收形势不确定因素较多,为了正确把握收入形势,全系统加强了收入预测和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坚持每旬每月每季进行收入预测和调度,收入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进一步提高。全系统还针对收入中存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提出组织收入的对策建议。加强经济与税收的对比分析,从宏观税负和税收弹性的深入分析中,查找地区经济税收发展中存在的不协调问题,及时上报资料翔实、分析深刻、说服力强的分析报告,有效发挥了税收数据的增值应用功能。
4.以“金税三期”建设为载体,强化了税源管理。
充分借助“金税三期”全面上线带来的管理效应,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细化税收管理措施,征管质量和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各地加强了税务登记户籍管理,开展了定额调整工作;推行了税收管理员制度,有效防范了漏征漏管问题;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税收“一体化”、土地税收“一体化” 和车辆税收“一条龙”的管理流程;建立了重点建设项目税源定期联系制度,定期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经营指标和纳税情况进行比队分析,及时推动了经济增长向地方税收增长的转化。
5.完善和落实各项税收政策,充分发挥了税收调节经济的职能作用。
围绕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主题,树立税收服务地方经济、支持企业发展的工作理念,全系统认真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棚户区改造、“五点一线”发展、促进就业和再就业、鼓励科技创新自主创业等一系列税收政策,积极研究解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中的新老政策衔接、政策适用范围等问题,帮助纳税人用好、用足税收政策,全年减免税22.4亿元。落实国家对土地使用税、车船税、资源税等税种的政策调整,增加税收收入45亿元,为辽宁各项事业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6.加大了稽查打击力度,整顿了税收秩序。
对房地产、建筑安装、交通运输、服务业、娱乐业、采矿及加工经销业开展了专项检查,共检查企业13,851户,查补税款10亿元。在全省范围内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银行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对锦州凌海地区的税收秩序进行全面整治,对北钢集团开展了重点检查;成功应用了电子稽查管理软件;全系统受理举报案件863件;对普臣房地产企业等偷税大要案进行了严厉查处,对涉税不法行为起到有力打击作用,促进了增收。
2008年,全省地税系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和贯彻“十七大”精神,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开拓进取的实际行动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扎实完成各项税收工作任务,为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和促进和谐辽宁建设做出新贡献。
二ΟΟ八年一月二十四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