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矛盾的抉择。一方面,为了达到上市的指标要求,IPO公司会通过盈余管理释放隐藏收入,甚至是虚增利润。而这背后的巨大代价是,税款激增,须在上市前一次补齐。
“补税和能否上市没有必然的关联,但这绝对是一个因果关系。你不交,肯定是过不了。”IPO公司补税在深圳某资深审计师眼中已属稀松平常,“另外相应地还要交罚款。”
目前,有873家拟上市公司拥堵在证监会发审委大门前。如果税收方面存在瑕疵,有重大欠税行为,显然难以过关。补税势在必行。
信息技术税率9.13%补税最多
“一般是投行接了IPO项目之后找事务所,我们开始进场。”前述审计师告诉记者,“其中查税是大头。”
2010年刊登在《当代财经》上的一项IPO补税行为实证研究表明,不同行业在IPO过程中支付税费的情况不尽相同。
该研究得出结论,首发上市付出税收成本最大的是信息技术行业。以上市前一年的实际支付税费率(实际现金支付税费/营业收入)来衡量,信息技术行业补税最多,税率在9.13%;电子行业次之,为8.65%;机械设备行业8.38%;批发零售行业最小,5.45%。目前在审的信息技术公司有83家。同行补税的前车之鉴,仍历历在目。
如今已在创业板登陆的天玑科技(300245.SZ),在2010年5月17日证监会发审会上曾经被否。当时根据理财周报向投行人士的了解,“首先逃不过的就是税收问题。”
天玑科技成立于2001年,自2003年起按照核定征收方式征收企业所得税,持续5年之久。直到2008年,天玑向上海市青浦区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书面申请,将所得税征收方式变更为查账征收。
这意味着2007年度天玑科技利润总额2611.97万,经查账征收方式自行调整后,适用税率为33%,应纳税所得额为873.22万元。
某券商财务处人士告诉记者,“核定征收一般用于财务不规范、规模较小的公司。使用查账征收,所得税很可能会增加,甚至用前者征收只有几万块,用后者征收会有几十上百万。”
其他信息技术公司补税的案例不胜枚举。
2002年中国联通(600050.SH)正式跻身主板。上市前夕,2001年运用经营现金流中支付的各项税费激增至30.39亿元,这一数字,在2000年是14.29亿元,1999年是10.69亿元。朗玛信息(300288.SZ)、远光软件(002063.SZ)、东华软件(002065.SZ)、汉王科技(002362.SZ)、辉煌科技(002296.SZ)等也存在类似情况。
在信息技术行业之外,制造业作为拥有1493家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行业,也是上市前夕补税的“高发地”。
2008年7月7日,汽车制造企业天润曲轴(002283.SZ)成功过会。同样是在这一天,多数投行人士心中不可触及的税费问题底线被打破。
根据招股书披露,天润曲轴应于2004年缴纳的3000余万巨额增值税,被拖延到2007年才最终缴清。而据相关规定,延期缴纳税款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天润曲轴上市前三年,应缴税费这一项,2005年是3418万,2006年仍在3367万,直到2007年才落回到226万。而从实际拿税的情况来看,2005年天润曲轴只支付了2400万元,2006年3600万,2007年金额突然达到7500万元之巨。
这意味着,天润曲轴补缴了3000多万税款突击上市。
目前在审的制造业公司数目众多,发生类似情形很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前车鉴:84家公司上市前营业税率超100%
本次拟上市的873家公司,冲击创业板、中小板的分别多达332家、364家,合计696家,占比79.73%。而觊觎上交所的仅有177家,仅占20.27%。
理财周报记者统计2009年IPO重启以来已上市公司的情况发现,登陆沪市的公司补税情况相对不显着,而创业板和中小板公司在IPO进程中缴税有明显的增加。
我们选取了这些公司在上市前一年的营业税率(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总收入)波动作为主要量指标。据统计,有多达84家公司在上市前一年营业税率增长超过100%,其中根据银禧股份补税超过23倍,位居第一。
沪市主板方面,2009年有9家新上市公司,其中上市前一年营业税率增长超过50%的公司数为0;2010年28家公司新进入,其中仅有4家的营业税率在前一年放大超出50%;2011年39家新上市公司,营业税率在上市前夕波动增长50%以上的也只有3家;2012年55公司新加入,补税情况有所加重,营业税率在上市前一年增长50%以上的公司数达到6家。
创业板补税的情况最为凶猛。中小板次之,亦是重灾区。
根据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刘新华之前的公开讲话,截至2012年7月,上市公司已经达到2462家,其中环保节能、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公司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各占30%和60%,而高新技术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比重超过90%。
“高新技术”光环,已成为潜伏在上市公司中的“不定时炸弹”,日后被主管税务部门追加处罚的风险如影随形。
专用设备制造公司黄海机械(002680.SZ)于2009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三年减征所得税之待遇。然而根据招股书披露,黄海机械在2010年5月补缴了353万元企业所得税,疑为上市前突击补税。
更经典的案例出现在2010年6月,有色金属制造业公司精艺股份(002295.SZ)因未达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标准被补税,开创了资本市场的先例。
此后,“高新技术”企业被追缴税收的故事已是屡见不鲜。
2011年9月21日贝因美(002570.SZ)公告,收到国家税务局的通知,由于不符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条件,需补缴2008年、2009年税款5892.7万元。
873家在审公司之一——将冲击中小板的北京志诚泰和数码办公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亦在此列。
2009年6月26日,志诚泰和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然而,该公司2012年4月披露的招股书显示,经保荐机构核查,其并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评判标准,此前的182.35万元的税收优惠已足额返还。目前,该项目仍处在预披露阶段。
补税翻番公司4年增10倍
“税务上要求的是收付实现制,它和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不同。换句话说,税务局它只认你该交多少,实交了多少。你不交足钱,它能不卡你上市吗?”前述审计师提醒理财周报记者,
事实上,目前创业板、中小板公司在上市前补税的情势,已愈演愈烈。拟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也逃离不开这股风潮。前述审计师向理财周报记者透露,“一般补税再快也要走几个月,多的补几百万上千万的都有。”
据记者统计,创业板方面,2009年新上了36家公司,其中金龙机电(300032.SZ)、宝德股份(300023.SZ)、天龙光电(300029.SZ)、探路者(300005.SZ)、北陆药业(300016.SZ)、神州泰岳(30002.SZ)等6家公司在上市前夕补缴了巨额税款。2012年,74家公司登陆创业板,营业税率在上市前一年增长逾半的公司高达22家。
蓝英装备(300293.SZ)是其中的典型。
2009年,蓝英装备支付的各项税费仅为69万元,2010年这一数字飙升到2904万,2011年上市前夕,这个金额居高在3070万元。2010年、2011年期间蓝英装备分别实现利润总额5804万、7347万,同比增长率仅在30%和44.5%。而税费缴纳额在两年间却飞涨43倍,不禁引人遐想。
长方照明(300301.SZ)也是“补税”大户。2008-2010年,该公司支付的各项税费分别为149万、221万、535万。到2011年上市前夕,这个数字突然刷新到了3482万,一下子增长了5.5倍。然而,长方照明2011年的利润总额为7639万元,相比2010年的4245万元,增长不到80%。
中小板方面,2009年新上的54家公司中,有9家存在上市前巨额补税的情形。2010年204家公司新加入,40家公司在上市前补缴了巨额税款,占比将近20%。2012年,这一比例翻一番到近40%,新上市的55家公司中,有21家在上市前一年突击补缴了大量税款。
在这背后的逻辑是,税务规范作为公司IPO进程中的棘手问题,所受到的来自税务部门的监管和会计部门的审查已日趋严格。可以援引的数据是,2009年上市的公司,在上市前一年税率翻番增长的只有3家,2010年23家,2011年21家,但到2012年已达到37家,补税行为大增。
这是值得关注的现象,也是873家拟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监管大环境。
“现在监管越来越严了,第三方中介的任务也加重了。”前述审计师告诉记者,“进场后我们就核查,比如说销售货物要缴纳增值税,我们可以根据它账上的收入,确认的销项、进项,跟它所缴的税项对比,看能不能勾稽得上。另外是,寻找更多的第三方证据,比如说,公司销售的送货单,看与客户的证据,如客户的签认、往来单据和正常的流水之间,要勾稽得上。”
至于税务审查快慢的依据是,“那看对象的复杂程度,是什么性质,民营企业通常会比较乱一点,要久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