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家臣 王 淋
“我爱爸妈和我姐,他们都是我亲人!”这是马年春节正月初四,笔者去走一家亲戚,在宽敞明亮的客厅中央,最引人注目的是8岁小女孩书写和制作那个五颜六色纸吊挂(装饰),看到这句温馨的话联想起他们的“家”。
农家的孩子早成家
王书群40已经出头,土生土长在渑池县果园乡南段村青杨沟村,在家排行老四,故奶名叫小四。父亲50多岁病故而去,大哥为村里开车犁地不幸出车祸,大嫂改嫁,二哥因五官缘故至今尚未成家,三哥性格脾气倔强和三嫂离婚,撇下一男孩。在当时这个即将“家破”环境里,王书群也失望过,但他也想到过希望和光明,在他几个大家族哥的鼓励帮助下,他很快鼓起勇气,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农为本,以业成家,先盖起了砖瓦房,后娶回来爱妻,小日子红红火火。
18年前,随着女儿大丽的降生,他们有了到县城里生活的梦想,通过熟人介绍,他到该县广播电视局“看大门”,一守就是4年多,因为他的工作“岗位”临近仰韶大街,南来的北往的做生意的人都很吃香,这一幕幕使王书群渐渐地又萌发做小买卖生意想法,爱人王六英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夫妻俩一合计便“离岗下海”做起买卖红薯等小吃食生意。
卖烧红薯不畏艰辛
最初生意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好做的。技术掌握不到位,摊位不好找,时机不好抓。10前有一次,他刚摆上摊位不久,还没有开张被城管人员发现追跑多远,硬是罚款20元,王书群气得直哭。买卖红薯、玉米、花生、毛豆、元宵、粽子等按季节应有尽有。一年四季以卖红薯、玉米、花生为主,季节性做毛豆、粽子、元宵等小生意。玉米需要到洛阳进货一次买回100公斤左右;红薯要到农村收购,一收就是千八斤备用。春夏秋冬每天都是四五点钟起床,开始当天的买卖生意。每那天从东关到西关,从北街到南街,从校门口到闹市区,巡回吆喝。春秋天还将就,冬天更可怜,手脚冻得麻木,脸蛋冻得发青,但依然坚持每一天的劳作。爱人是个贤惠能干的女强人,专设固定位置摆摊,丈夫推流动车买卖服务,中午轮流吃饭,晚上一般吃饭都在十来点以后了,生意高峰期中午干脆就不吃饭。夫妻俩省吃俭用,住宿是租赁不到30平方米居民的,5年搬三次,说白了是“溜房檐”的;还得供应两个女儿上大学和小学。有付出就有回报,辛苦换来幸福,艰辛带来快乐。他们俩把十几年来积攒的近30万钱,选购了一套新楼房和一辆车库。
买套“洋楼房”也拽拽
王书群拿到一套129平方米三室一厅的楼房钥匙时,他的眼睛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也拽上了!”。
一家人一商量,找人造计划,简单搞装修,尽快搬新家,力争在新房里过冬。他们加倍努力,一边做生意,一边搞装房,做到两不误。经过仨月时间的装修圆满完工后,并于去年腊月初乔迁新居。尽管他们现在还有一少部分外欠账,但王书群说;“我们会努力的争取早日还上。”
一双可爱伶俐的小女孩,在新房里算自己的年龄,姊妹俩相差10岁,大的叫大丽在郑州上学,小的叫恩丽已满8岁上小校,孙女们还把一位83岁老寿星奶奶从农村老家接到新楼房来欢度春节。
这就是一对夫妻用勤劳的手卖红薯,换来这套暂新的“洋楼房”。结束了18年来租房“溜房檐”的历史,终于有了归属自己房产权。(作者单位:河南三门峡市国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