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5768101
财税眼 新闻 法规 筹划
专家之窗 预约 问答 咨询
新华学苑 课程 职场 考试
财税商务 财税超市 威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 » 论坛热贴 » 正文
资讯

央行主管报纸:本次MLF操作是保持货币稳健中性的坚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14  来源:金融时报  浏览次数:16444
核心提示: 央行放水了吗?这个问题正成为当前金融业界乃至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此次讨论缘起于近期央行的一次操作。6月6日,央行通
        央行“放水”了吗?这个问题正成为当前金融业界乃至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此次讨论缘起于近期央行的一次操作。6月6日,央行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向市场投放4980亿元,保持利率不变。消息一出,“央行大放水”、“央行撒钱”等博人眼球的题目便充斥着各类自媒体。

  这种流行在微信“朋友圈”等的评论很快引发了观点争锋。连日来,多个金融论坛、大量专业分析报道将话题聚焦于此,展开激烈辩论。而之所以会引发辩论,关键在于上述观点无视政策背景,更罔顾此举内在的逻辑。

  首先,央行本次MLF操作更多着眼于对冲到期操作,旨在避免过大的流动性风险,而非大举投放流动性。只看投放而不顾其他,显然有失偏颇。

  尽管上周(6月5日至9日)4980亿元1年期MLF操作超过了上周到期量2243亿元,但本周五还将有2070亿元MLF到期,届时,通过对冲4313亿元到期MLF资金后,实际新增资金为667亿元,这是净投放数量。与此同时,上周公开市场共有4700亿元逆回购到期,央行开展逆回购共4600亿元,通过逆回购操作的净投放为负数。由此可见,称4980亿元MLF为“天量投放”者无疑是混淆视听。从当前的形势看,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货币净投放,难言宽松。

  其次,从中长期角度看,央行此次操作并未改变内在逻辑。

  诚然,6月份以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净投放,并对逆回购操作期限组合进行了调整,目的是释放流行性。

  此举的原因不难理解。众所周知,在商业银行年中考核的压力下,历年6月份都是市场资金紧张、资金价格最容易激升的窗口期。今年更是叠加了多重压力,包括6月份银行体系的自查将结束、美联储加息预期等,而这些压力事件料将引发市场紧张情绪。因此,本次MLF操作正是给市场释放一个信号,是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态度的坚持,是对市场压力和紧张情绪的缓解。

  换个角度观察,此次公开市场操作也可看成一次在守住安全底线基础上的压力测试。3月份以来,金融监管力度加大,明显撼动了市场机构,对监管强化的适应、试探和预期的不确定性,也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市场波动。在这一背景下,金融监管加强的逻辑本身不会发生变化,但也会就此进行适应性微调。

  毕竟,无论如何,本轮监管加强的目的仍是实现有序监管,确保安全底线,而非使市场无所适从的“强硬高压”。因此,适时补充流动性的货币政策操作,对于稳定市场运行和稳定流动性预期也是必要的。

  再次,央行缓解流动性压力,与实体经济息息相关。

  对于企业而言,一方面,在流动性偏紧的情况下,货币市场利率会有所抬升,企业贷款压力也将攀升;另一方面,债券发行利率的持续上行也导致企业发债不得不支付更高成本,直接融资成本和门槛都将有所提高。中信建投首席分析师黄文涛等多名分析师就表示,监管升级“从短期来看提高了融资成本,尤其在利润增速回落、PPP融资规范背景下,企业融资意愿有所减弱”,为缓解这一状况,本次“呵护”流动性之举,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客观要求。

  总之,背离货币政策的基本定位,罔顾事实背景和政策逻辑而误导舆论,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探索货币政策“不松不紧”的最佳临界点,强化金融监管协调,引导资金“脱虚向实”等政策目标,绝非能一蹴而就。不仅是金融业,监管层本身也在“压力测试”中谨慎摸索,互相配合。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严监管的积极作用,同时不能忽视金融业流动性压力可能带来的风险增加。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全国分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