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5768101
财税眼 新闻 法规 筹划
专家之窗 预约 问答 咨询
新华学苑 课程 职场 考试
财税商务 财税超市 威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法规适用-税种类别 » 税种类别 » 正文
法规适用-税种类别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汇总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2-10  浏览次数:220
核心提示:京地税企[2009]152号 全文有效成文日期:2009-05-27
京地税企[2009]152号 
全文有效   成文日期:2009-05-27
 
字体: 【】 【】 【

各区、县地方税务局、各分局:
    现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汇总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84号)转发给你们,请依照执行。
    

二○○九年五月二十七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汇总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18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做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通知》(国税发[2008]101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8〕1081号),税务总局编制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汇总表,并对原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系统进行了升级,形成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系统。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做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情况汇总的培训工作   
    2008年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后,使用新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汇算清缴情况汇总等后续工作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各级税务机关要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汇算清缴汇总表表间关系、数据提取口径等内容,组织好内部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认真学习领会填报说明,以适应使用新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进行汇算清缴后相关后续工作的要求。
    二、加强对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数据分析
    根据汇算清缴工作的实际需要,税务总局已制定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汇总表(详见附件)。通过汇算清缴建立的数据是进行后续管理的基础信息,进行税源分析、纳税评估等后续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各地要按照税务总局制定的汇算清缴汇总表进行数据采集、汇总、分析,充分发挥汇算清缴所采集的纳税人数据信息的作用。汇算清缴总结报告要详实、报表内容要完整、报表数据要准确、报送要及时。
    三、做好汇算清缴软件升级及运用工作
    新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系统包括可供企业免费使用的申报模块和税务机关使用的汇算清缴模块。汇算清缴系统的安装文件及使用说明在税务总局内网(FTP://所得税司/综合处/汇算清缴)下载。各级税务机关应按照以下要求,做好新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系统应用工作。
    (一)新的汇算清缴软件与原内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汇总软件在数据采集和上报的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新系统中,主管税务机关必须将本辖区所有企业的各项基础数据信息通过系统支持的几种输入途径采集到本系统中,在汇算清缴工作结束后将这些数据逐级汇总上报。新的系统不仅能根据这些基础信息自动统计出汇算清缴工作需要的各种汇总分析报表,各级税务机关还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更全面的数据分析。
    (二)汇算清缴系统可以采用本地文件型数据库和服务器型数据库进行应用实施,各级税务机关可根据自身工作环境情况进行选择。汇算清缴系统支持采集符合CTAIS数据接口规范和本系统定义数据接口规范的数据文件。
    (三)使用汇算清缴系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向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反映,不得超越管理权限自行修改汇算清缴系统中的技术参数和数据。
    附件:1.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汇总表表1
    2.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汇总表表2
    3.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汇总表表3
    4.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汇总表表4
    5.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汇总表表5
    6.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汇总表填报说明
    附件6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汇总表编制说明


    一、表头项目说明
    1.编制单位:编制机关的全称;
    2.经济类型:分别为全部企业、内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其他企业)、外资企业(包括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外商独资、外资股份、外国企业);
    3.年度:汇算清缴汇总年度;
    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汇总表(A类)
    本表根据A类企业年度申报数据进行各项汇总编制。其中第1行至第11行为户管信息;第12行至40行为盈利企业汇算清缴情况,第41行至65行为亏损企业汇算清缴情况,第66至86行为综合数据。
    盈利企业是指调整后所得不为负的企业;亏损企业是指调整后所得为负的企业。
    行次说明
    1.第1行“税务登记户数”:指所有登记的A类企业总数;
    2.第2行“开业户数”:所有已经开业的A类企业总数;
    3.第3行“应参加汇算清缴户数”:指根据税法,应该参加汇算清缴的A类企业总数;
    4.第4行“不参加汇算清缴户数”:指没有参加汇算清缴工作的A类企业总数;
    5.第5行“实际参加汇算清缴户数”:指实际参加汇算清缴工作的A类企业总数;
    6.第6行“盈利企业户数”:指年度纳税申报表第23行“纳税调整后所得”不为负数的A类企业合计;
    7.第7行“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企业户数”:指所有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A类企业(含税基式减免企业);
    8.第8行“全额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企业户数”:指所有全额征收所得税的A类企业总数;本表第6行-第7行-第9行;
    9.第9行“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企业户数”: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A类企业总数;
    10.第10行“亏损企业户数”:指年度纳税申报表第23行“纳税调整后所得”为负数的A类企业合计;
    11.第11行“零申报企业户数”:指所有年度纳税申报表申报○空表的A类企业合计;
    12.第12行“营业收入”: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1行“营业收入”;
    13.第13行“营业成本”: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2行“营业成本”;
    14.第14行“营业税金及附加”: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3行“营业税金及附加”;
    15.第15行“销售费用”: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4行“销售费用”;
    16.第16行“管理费用”: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5行“管理费用”;
    17.第17行“财务费用”: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6行“财务费用”;
    18.第18行“资产减值损失”: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7行“资产减值损失”;
    19.第19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8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20.第20行“投资收益”: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9行“投资收益”;
    21.第21行“营业利润”: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10行“营业利润”;
    22.第22行“营业外收入”: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11行“营业外收入”;
    23.第23行“营业外支出”: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12行“营业外支出”;
    24.第24行“利润总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13行“利润总额”;
    25.第25行“纳税调整增加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14行“纳税调整增加额”;
    26.第26行“纳税调整减少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15行“纳税调整减少额”;
    27.第27行“境外应税所得弥补境内亏损”: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22行“境外应税所得弥补境内亏损”;
    28.第28行“纳税调整后所得”: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23行“纳税调整后所得”;
    29.第29行“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24行“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30.第30行“应纳税所得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25行“应纳税所得额”;
    31.第31行“应纳所得税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27行“应纳所得税额”;
    32.第32行“减免所得税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28行“减免所得税额”;
    33.第33行“抵免所得税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29行“抵免所得税额”;
    34.第34行“应纳税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30行“应纳税额”;
    35.第35行“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31行“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
    36.第36行“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32行“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
    37.第37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33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
    38.第38行“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34行“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
    39.第39行“本年应补的所得税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40行“本年应补(退)的所得税额”的正数合计;
    40.第40行“本年应退的所得税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40行“本年应补(退)的所得税额”的负数合计的绝对值;
    41.第41行“营业收入”: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1行“营业收入”;
    42.第42行“营业成本”: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2行“营业成本”;
    43.第43行“营业税金及附加”: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3行“营业税金及附加”;
    44.第44行“销售费用”: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4行“销售费用”;
    45.第45行“管理费用”: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5行“管理费用”;
    46.第46行“财务费用”: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6行“财务费用”;
    47.第47行“资产减值损失”: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7行“资产减值损失”;
    48.第48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8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49.第49行“投资收益”: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9行“投资收益”;
    50.第50行“营业利润”: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10行“营业利润”;
    51.第51行“营业外收入”: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11行“营业外收入”;
    52.第52行“营业外支出”: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12行“营业外支出”;
    53.第53行“亏损总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13行“利润总额”负数的绝对值;
    54.第54行“纳税调整增加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14行“纳税调整增加额”;
    55.第55行“纳税调整减少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15行“纳税调整减少额”;
    56.第56行“境外应税所得弥补境内亏损”: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22行“境外应税所得弥补境内亏损”;
    57.第57行“纳税调整后所得”: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23行“纳税调整后所得”;
    58.第58行“减免所得税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28行“减免所得税额”;
    59.第59行“抵免所得税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29行“抵免所得税额”;
    60.第60行“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31行“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
    61.第61行“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32行“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
    62.第62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33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
    63.第63行“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34行“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
    64.第64行“本年应补的所得税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40行“本年应补(退)的所得税额”的正数合计;
    65.第65行“本年应退的所得税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第40行“本年应补(退)的所得税额”的负数合计的绝对值;
    66.第66行“营业收入合计”:盈利和亏损企业的“营业收入”合计;金额等于本表第12+41行;
    67.第67行“营业成本合计”:盈利和亏损企业的“营业成本”合计;金额等于本表第13+42行;
    68.第68行“营业税金及附加合计”:盈利和亏损企业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合计;金额等于本表第14+43行;
    69.第69行“期间费用合计”:盈利和亏损企业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合计;金额等于本表第15+16+17+44+45+46行;
    70.第70行“资产减值损失合计”:盈利和亏损企业的“资产减值损失”合计;金额等于本表第18+47行;
    71.第71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合计”:盈利和亏损企业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合计;金额等于本表第19+48行;
    72.第72行“投资收益合计”:盈利和亏损企业的“投资收益”合计;金额等于本表第20+49行;
    73.第73行“营业利润合计”:盈利和亏损企业的“营业利润”合计;金额等于本表第21+50行;
    74.第74行“营业外收入合计”:盈利和亏损企业的“营业外收入”合计;金额等于本表第22+51行;
    75.第75行“营业外支出合计”:盈利和亏损企业的“营业外支出”合计;金额等于本表第23+52行;
    76.第76行“利润(亏损)额合计”:盈利企业的“利润总额”-亏损企业的“亏损总额”;金额等于本表第24-53行;
    77.第77行“纳税调整增加额合计”:盈利和亏损企业的“纳税调整增加额”合计;金额等于本表第25+54行;
    78.第78行“纳税调整减少额合计”:盈利和亏损企业的“纳税调整减少额”合计;金额等于本表第26+55行;
    79.第79行“纳税调整后所得合计”:盈利和亏损企业的“纳税调整后所得”合计;金额等于本表第28+57行;
    80.第80行“减免所得税额合计”:盈利和亏损企业的“减免所得税额”合计;金额等于本表第32+58行;
    81.第81行“抵免所得税额合计”:盈利和亏损企业的“抵免所得税额”合计;金额等于本表第33+59行;
    82.第82行“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合计”:盈利和亏损企业的“境外所得应纳税所得额”合计;金额等于本表第35+60行;
    83.第83行“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合计”:盈利和亏损企业的“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合计;金额等于本表第36+61行;
    84.第84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合计”:盈利和亏损企业的“实际应纳税所得额”合计;金额等于本表第37+62行;
    85.第85行“预缴所得税额合计”:盈利企业的“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亏损企业的“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金额等于本表第38+63行;
    86.第86行“应补(退)所得税额合计”:第84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合计”-第85行“预缴所得税额合计”。
    三、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指标表(A类)
    本表依据对应的汇算清缴汇总表(A类)中的数据进行计算。
    指标公式
    1.第1行“开业面”:开业户数 ÷税务登记户数;汇算清缴汇总表(A类)第2行÷第1行;
    2.第2行“汇算面”:实际参加汇算清缴的户数÷应该参加汇算清缴的户数;汇算清缴汇总表(A类)第5行÷第3行。
    3.第3行“盈利面”:盈利企业户数÷实际参加汇算清缴的户数;汇算清缴汇总表(A类)第6行÷第5行;
    4.第4行“预缴率”:预缴所得税额÷实际应纳所得税额;汇算清缴汇总表(A类)第85行÷第84行
    5.第5行“销售(营业)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仅盈利企业部分的数据);汇算清缴汇总表(A类)第24行÷第12行
    6.第6行“销售(营业)亏损率”:亏损总额÷营业收入(仅亏损企业部分的数据);汇算清缴汇总表(A类)第53行÷第41行
    7.第7行“销售(营业)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收入;汇算清缴汇总表(A类)第(12-13-14)行÷第12行;
    8.第8行“销售(营业)成本利润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成本;汇算清缴汇总表(A类)第(12-13-14)行÷第13行;
    9.第9行“实际税收负担率”:实际应纳所得税额合计÷应纳税所得额;汇算清缴汇总表(A类)第84行÷第30行;
    10.第10行“名义税收负担率”: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汇算清缴汇总表(A类)第31行÷第30行;
    11.第11行“减免税面”: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企业户数÷盈利企业户数;汇算清缴汇总表(A类)第7行÷第6行;
    12.第12行“减免税比率”:(减免所得税额+抵免所得税额)÷应纳企业所得税额;汇算清缴汇总表(A类)第(32+33)行÷第31行;
    13.第13行“成本费用利润率”: 利润总额÷(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汇算清缴汇总表(A类)第24行÷第(13+15+16+17)行;
    14.第14行“营业利润税负率”:应纳所得税额÷营业利润 ;汇算清缴汇总表(A类)第31行÷第21行;
    15.第15行“补税率”:应补所得税额 ÷实际应纳所得税额合计;汇算清缴汇总表(A类)第(39+64)行÷第84行;
    16.第16行“退税率”:应退所得税额 ÷实际应纳所得税额合计;汇算清缴汇总表(A类)第(40+65)行÷第84行;
    四、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汇总表(B类)
    本表根据B类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数据进行汇总编制。本表的第1行至第10行为B类企业的户管情况;第11行至第18行为收入总额核定应纳税所得额的企业的汇算清缴情况;第19行至26行为成本费用核定应纳税所得额的企业的汇算清缴情况;第27行至第32行为综合数据;
    行次说明
    1.第1行“税务登记户数”:指所有登记的B类企业总数;(征收方式为核定征收企业)
    2.第2行“开业户数”:所有已经开业的B类企业总数;
    3.第3行“应参加汇算清缴户数”:指根据税收规定,应该参加汇算清缴的B类企业总数;(实行定率征收的核定征收企业)
    4.第4行“不参加汇算清缴户数”:指没有参加汇算清缴工作的B类企业总数;(实行定额征收的核定征收企业)
    5.第5行“实际参加汇算清缴户数”:指实际参加汇算清缴工作的B类企业总数;
    6.第6行“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企业户数”:指所有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B类企业总数;
    7.第7行“全额征收企业所得税户数”:指所有全额征收所得税的B类企业总数;
    8.第8行“按收入总额核定应纳所得税额户数”:指按照收入总额核定应纳所得税额的B类企业总数;
    9.第9行“按成本费用核定应纳所得税额户数”:指按照成本费用核定应纳税所得税额的B类企业总数;
    10.第10行“零申报企业户数”:指所有按定率征收企业年度汇算清缴0申报的B类企业合计;
    11.第11行“收入总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B类)的第1行“收入总额”的合计;
    12.第12行“应纳税所得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B类)的第3行“应纳税所得额”的合计;
    13.第13行“应纳所得税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B类)的第12行“应纳所得税额”的合计;
    14.第14行“减免所得税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B类)的第13行“减免所得税额”的合计;
    15.第15行“实际应纳税额”:第13行“应纳所得税额”-第14行“减免所得税额”;
    16.第16行“全年已预缴企业所得税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B类)的第14行“已预缴企业所得税额”的合计;
    17.第17行“应补所得税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B类)的第15行的正数合计;
    18.第18行“应退所得税额”: 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B类)的第15行的负数合计的绝对值;
    19.第19行“成本费用总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B类)的第4行“成本费用总额”;
    20.第20行“应纳税所得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B类)的第6行“应纳税所得额”的合计;
    21.第21行“应纳所得税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B类)的第12行“应纳所得税额”的合计;
    22.第22行“减免所得税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B类)的第13行“减免所得税额”的合计;
    23.第23行“实际应纳税额”:第21行“应纳所得税额”-第22行“减免所得税额”;
    24.第24行“全年已预缴企业所得税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B类)的第14行“已预缴企业所得税额”的合计;
    25.第25行“应补所得税额”: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B类)的第15行的正数合计;
    26.第26行“应退所得税额”: 取自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B类)的第15行的负数合计的绝对值;
    27.第27行“应纳税所得额”:按收入核定和按费用核定的应纳税所得额之和;
    28.第28行“应纳所得税额”:按收入核定和按费用核定的应纳税所得额之和;
    29.第29行“减免征企业所得税额”:按收入核定和按费用核定的减免税额之和;
    30.第30行“实际应纳税额”:按收入核定和按费用核定的实际应纳税额之和;
    31.第31行“全年已预缴企业所得税额”:按收入核定和按费用核定的预缴所得税之和;
    32.第32行“应补(退)所得税额”:第30行“实际应纳税额”-第31行“全年已预缴企业所得税额”。
    五、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汇总表(AB类)
    本表是A、B类企业汇总表的合并报表。其中第1行至第11行为户管信息;第12行至40行为盈利企业的汇算清缴情况;第41行至65行为亏损企业的汇算清缴情况;第66至86行为综合数据。
    对于A类企业,盈利企业是指调整后所得不为负的企业;亏损企业是指调整后所得为负的企业。
    在AB类汇总表中,B类企业汇总数据按照盈利企业进行数据汇总。
    行次说明
    1.第1行“税务登记户数”:汇总表(A类)第1行+汇总表(B类)第1行;
    2.第2行“开业户数”:汇总表(A类)第2行+汇总表(B类)第2行;
    3.第3行“应参加汇算清缴户数”:汇总表(A类)第3行+汇总表(B类)第3行;
    4.第4行“不参加汇算清缴户数”:汇总表(A类)第4行+汇总表(B类)第4行;
    5.第5行“实际参加汇算清缴户数”:汇总表(A类)第5行+汇总表(B类)第5行;
    6.第6行“盈利企业户数”:汇总表(A类)第6行+汇总表(B类)第8行+汇总表(B类)第9行;
    7.第7行“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企业户数”:汇总表(A类)第7行+汇总表(B类)第6行;
    8.第8行“全额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企业户数”:汇总表(A类)第8行+汇总表(B类)第7行;
    9.第9行“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企业户数”:汇总表(A类)第9行;
    10.第10行“亏损企业户数”:汇总表(A类)第10行;
    11.第11行“零申报企业户数”:汇总表(A类)第11行+汇总表(B类)第10行;
    12.第12行“营业收入”:汇总表(A类)第12行+汇总表(B)类第11行;
    13.第13行“营业成本”:汇总表(A类)第13行+汇总表(B)类第19行;
    14.第14行“营业税金及附加”:汇总表(A类)第14行;
    15.第15行“销售费用”:汇总表(A类)第15行;
    16.第16行“管理费用”:汇总表(A类)第16行;
    17.第17行“财务费用”:汇总表(A类)第17行;
    18.第18行“资产减值损失”:汇总表(A类)第18行;
    19.第19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汇总表(A类)第19行;
    20.第20行“投资收益”:汇总表(A类)第20行;
    21.第21行“营业利润”:汇总表(A类)第21行;
    22.第22行“营业外收入”:汇总表(A类)第22行;
    23.第23行“营业外支出”:汇总表(A类)第23行;
    24.第24行“利润总额”:汇总表(A类)第24行;
    25.第25行“纳税调整增加额”:汇总表(A类)第25行;
    26.第26行“纳税调整减少额”:汇总表(A类)第26行;
    27.第27行“境外应税所得弥补境内亏损”:汇总表(A类)第27行;
    28.第28行“纳税调整后所得”:汇总表(A类)第28行;
    29.第29行“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汇总表(A类)第29行;
    30.第30行“应纳税所得额”:汇总表(A类)第30行+汇总表(B类)第12行+汇总表(B类)第20行;
    31.第31行“应纳所得税额”:汇总表(A类)第31行+汇总表(B类)第13行+汇总表(B类)第21行;
    32.第32行“减免所得税额”:汇总表(A类)第32行+汇总表(B类)第14行+汇总表(B类)第22行;
    33.第33行“抵免所得税额”:汇总表(A类)第33行;
    34.第34行“应纳税额”:汇总表(A类)第34行;
    35.第35行“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汇总表(A类)第35行;
    36.第36行“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汇总表(A类)第36行;
    37.第37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汇总表(A类)第37行+汇总表(B类)第15行+汇总表(B类)第23行;
    38.第38行“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汇总表(A类)第38行+汇总表(B类)第16行+汇总表(B类)第24行;
    39.第39行“本年应补的所得税额”:汇总表(A类)第39行+汇总表(B类)第17行+第25行;
    40.第40行“本年应退的所得税额”:汇总表(A类)第40行+汇总表(B类)第18行+第26行;
    41.第41行“营业收入”:汇总表(A类)第41行;
    42.第42行“营业成本”:汇总表(A类)第42行;
    43.第43行“营业税金及附加”:汇总表(A类)第43行;
    44.第44行“销售费用”:汇总表(A类)第44行;
    45.第45行“管理费用”:汇总表(A类)第45行;
    46.第46行“财务费用”:汇总表(A类)第46行;
    47.第47行“资产减值损失”:汇总表(A类)第47行;
    48.第48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汇总表(A类)第48行;
    49.第49行“投资收益”:汇总表(A类)第49行;
    50.第50行“营业利润”:汇总表(A类)第50行;
    51.第51行“营业外收入”:汇总表(A类)第51行;
    52.第52行“营业外支出”:汇总表(A类)第52行;
    53.第53行“亏损总额”:汇总表(A类)第53行;
    54.第54行“纳税调整增加额”:汇总表(A类)第54行;
    55.第55行“纳税调整减少额”:汇总表(A类)第55行;
    56.第56行“境外应税所得弥补境内亏损”:汇总表(A类)第56行;
    57.第57行“纳税调整后所得”:汇总表(A类)第57行;
    58.第58行“减免所得税额”:汇总表(A类)第58行
    59.第59行“抵免所得税额”:汇总表(A类)第59行;
    60.第60行“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汇总表(A类)第60行;
    61.第61行“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汇总表(A类)第61行;
    62.第62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汇总表(A类)第62行;
    63.第63行“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汇总表(A类)第63行;
    64.第64行“本年应补的所得税额”:汇总表(A类)第64行;
    65.第65行“本年应退的所得税额”:汇总表(A类)第65行;
    66.第66行“营业收入合计”:第12行+第41行;
    67.第67行“营业成本合计”:第13行+第42行;
    68.第68行“营业税金及附加合计”:第14行+43行;
    69.第69行“期间费用合计”:第15行+第16行+第17行+第44行+第45行+第46行;
    70.第70行“资产减值损失合计”:第18行+47行;
    71.第71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合计”:第19行+48行;
    72.第72行“投资收益合计”:第20行+49行;
    73.第73行“营业利润合计”:第21行+50行;
    74.第74行“营业外收入合计”:第22行+51行;
    75.第75行“营业外支出合计”:第23行+52行;
    76.第76行“利润(亏损)额合计”:第24行-53行;
    77.第77行“纳税调整增加额合计”:第25行+54行;
    78.第78行“纳税调整减少额合计”:第26行+55行;
    79.第79行“纳税调整后所得合计”:第28行+57行;
    80.第80行“减免所得税额合计”:第32行+58行;
    81.第81行“抵免所得税额合计”:第33行+59行;
    82.第82行“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合计”:第35行+60行;
    83.第83行“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合计”:第36行+61行;
    84.第84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合计”:第37行+62行;
    85.第85行“预缴所得税额合计”:第38行+63行;
    86.第86行“应补(退)所得税额合计”:第84行-第85行;
    

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汇总表编制说明


    一、表头项目说明
    4.编制单位:编制机关的全称;
    5.经济类型:分别为全部企业、内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其他企业)、外资企业(包括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外商独资、外资股份、外国企业);
    6.年度:汇算清缴汇总年度;
    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汇总表(汇总纳税)
    本表依据A类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报表以及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进行汇总编制,在本表中,除第1至5行以外,其余所有数据均为汇总合并纳税的企业统计数据。
    行次说明
    1.第1行“税务登记户数”:汇总表(A类)第1行+汇总表(B类)第1行;
    2.第2行“开业户数”:汇总表(A类)第2行+汇总表(B类)第2行;
    3.第3行“应参加汇算清缴户数”:汇总表(A类)第3行+汇总表(B类)第3行;
    4.第4行“不参加汇算清缴户数”:汇总表(A类)第4行+汇总表(B类)第4行;
    5.第5行“实际参加汇算清缴户数”:汇总表(A类)第5行+汇总表(B类)第5行;
    6.第6行“其中:汇总纳税企业户数”:指所有进行汇总纳税的企业总数;
    7.第7行“参加分配的分支机构户数”:指所有进行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填写的分支机构数量;
    8.第8行“营业收入”: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1行“营业收入”;
    9.第9行“营业成本”: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2行“营业成本”;
    10.第10行“营业税金及附加”: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3行“营业税金及附加”;
    11.第11行“销售费用”: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4行“销售费用”;
    12.第12行“管理费用”: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5行“管理费用”;
    13.第13行“财务费用”: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6行“财务费用”;
    14.第14行“资产减值损失”: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7行“资产减值损失”;
    15.第15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8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16.第16行“投资收益”: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9行“投资收益”;
    17.第17行“营业利润”: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10行“营业利润”;
    18.第18行“营业外收入”: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11行“营业外收入”;
    19.第19行“营业外支出”: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12行“营业外支出”;
    20.第20行“利润总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13行“利润总额”;
    21.第21行“纳税调整增加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14行“纳税调整增加额”;
    22.第22行“纳税调整减少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15行“纳税调整减少额”;
    23.第23行“境外应税所得弥补境内亏损”: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22行“境外应税所得弥补境内亏损”。
    24.第24行“纳税调整后所得”: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23行“纳税调整后所得”;
    25.第25行“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24行“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26.第26行“应纳税所得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25行“应纳税所得额”;
    27.第27行“应纳所得税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27行“应纳所得税额”;
    28.第28行“减免所得税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28行“减免所得税额”;
    29.第29行“抵免所得税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29行“抵免所得税额”;
    30.第30行“应纳税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30行“应纳税额”;
    31.第31行“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31行“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
    32.第32行“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32行“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
    33.第33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33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
    34.第34行“三因素合计”:为本表第35行和第39行的合计;
    35.第35行“其中:总机构小计”:为本表第36行、第37行、第38行的合计;
    36.第36行“其中:收入总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表中的总机构的收入总额列;
    37.第37行“工资总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表中的总机构的工资总额列;
    38.第38行“资产总额” 取自所有汇总纳税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表中的总机构的资产总额列;
    39.第39行“其中:分支机构小计”:为本表第40行、第41行、第42行的合计。
    40.第40行“其中:收入总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表中的分支机构的收入总额列;
    41.第41行“工资总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表中的分支机构的收入总额列;
    42.第42行“资产总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表中的分支机构的收入总额列;
    43.第43行“总机构分摊所得税额”:本表第33行-第45行;
    44.第44行“总机构分摊的比例”:由本表的第43行÷第33行;
    45.第45行“分支机构分配的所得税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表中的分支机构的分支机构分摊的分配税额列;
    46.第46行“分支机构分配的比例”:由本表的第45行÷第33行;
    47.第47行“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34行“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
    48.第48行“其中:汇总纳税的总机构分摊预缴的税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35行“其中:汇总纳税的总机构分摊预缴的税额”;
    49.第49行“汇总纳税的总机构财政调库预缴的税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36行“汇总纳税的总机构财政调库预缴的税额”;
    50.第50行“汇总纳税的总机构所属分支机构分摊的预缴税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37行“汇总纳税的总机构所属分支机构分摊的预缴税额”;
    51.第51行“本年应补的所得税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40行“本年应补(退)的所得税额”的正数合计;
    52.第52行“本年应退的所得税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40行“本年应补(退)的所得税额”的负数合计的绝对值。
    三、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汇总表(合并纳税)
    本表依据A类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报表以及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进行汇总编制,在本表中,除第1至5行以外,其余所有数据均为汇总合并纳税的企业统计数据。
    行次说明
    1.第1行“税务登记户数”:汇总表(A类)第1行+汇总表(B类)第1行;;
    2.第2行“开业户数”:汇总表(A类)第2行+汇总表(B类)第2行;
    3.第3行“应参加汇算清缴户数”:汇总表(A类)第3行+汇总表(B类)第3行;
    4.第4行“不参加汇算清缴户数”:汇总表(A类)第4行+汇总表(B类)第4行;
    5.第5行“实际参加汇算清缴户数”:汇总表(A类)第5行+汇总表(B类)第5行;
    6.第6行“其中:合并纳税企业户数”:指所有进行汇总纳税的企业总数;
    7.第7行“营业收入”: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1行“营业收入”;
    8.第8行“营业成本”: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2行“营业成本”;
    9.第9行“营业税金及附加”: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3行“营业税金及附加”;
    10.第10行“销售费用”: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4行“销售费用”;
    11.第11行“管理费用”: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5行“管理费用”;
    12.第12行“财务费用”: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6行“财务费用”;
    13.第13行“资产减值损失”: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7行“资产减值损失”;
    14.第14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8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15.第15行“投资收益”: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9行“投资收益”;
    16.第16行“营业利润”: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10行“营业利润”;
    17.第17行“营业外收入”: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11行“营业外收入”;
    18.第18行“营业外支出”: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12行“营业外支出”;
    19.第19行“利润总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13行“利润总额”;
    20.第20行“纳税调整增加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14行“纳税调整增加额”;
    21.第21行“纳税调整减少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15行“纳税调整减少额”;
    22.第22行“境外应税所得弥补境内亏损”: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22行“境外应税所得弥补境内亏损”。
    23.第23行“纳税调整后所得”: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23行“纳税调整后所得”;
    24.第24行“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24行“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25.第25行“应纳税所得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25行“应纳税所得额”;
    26.第26行“应纳所得税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27行“应纳所得税额”;
    27.第27行“减免所得税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28行“减免所得税额”;
    28.第28行“抵免所得税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29行“抵免所得税额”;
    29.第29行“应纳税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30行“应纳税额”;
    30.第30行“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31行“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
    31.第31行“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32行“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
    32.第32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33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
    33.第33行“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34行“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
    34.第34行“合并纳税(母子体制)成员企业就地预缴比例”:本表第52行÷本表第47行;
    35.第35行“合并纳税企业就地预缴的所得税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39行“合并纳税企业就地预缴的所得税额”;
    36.第36行“本年应补的所得税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40行“本年应补(退)的所得税额”的正数合计;
    37.第37行“本年应退的所得税额”:取自所有汇总纳税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A类)的第40行“本年应补(退)的所得税额”的负数合计的绝对值。
    

二○○九年四月十三日
 
 
[ 法规适用-税种类别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全国分站
友情链接